7月27日至28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城市更新大会”在广州举行。广州市规自局相关负责人说,城中村改造逐步走向“依法征收、净地出让”的新模式,强化政府主导,减少市场主体对前期工作的干扰,充分落实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意图。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天研
第一批城市更新优秀案例公布
本次大会公布了第一批城市更新优秀案例。据介绍,征集通知发出后,大会在35天内收到选送的城市更新优秀案例(项目)共29个,其中局部更新、微更新类案例20个,单体建筑更新类案例4个,城市更新研究、城市更新运营类案例5个。专家组成员认真讨论、比较、综合,最后遴选出15个案例(项目)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第一批城市更新优秀案例。
广州4个项目入选,其中“局部更新、微更新类”3个:泮塘五约微改造项目,“千年城脉、广府商街”——北京路步行街保护与提升项目,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有机更新探索——广州市大源村综合治理与更新单元详细规划;“城市更新研究、城市更新运营类”1个:广州“身边项目·全民设计”城市更新实践。
广州提出“产业保障房”概念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邓堪强介绍,广州城市更新正进行规划与政策融合创新,主要包括立法、规划、土地、产业、治理5大方面。在立法实践方面,广州出台了全国第一个超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条例。“条例明确了城中村改造的公共利益属性,过去很多问题解决不了,因为没有明确公共利益属性,老做成房地产项目。”
在土地整理方面,广州强调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强化政府对一级土地市场的统筹管理。“城中村改造由传统的三种改造模式(政府收储、自主改造、合作改造),逐步走向‘依法征收、净地出让’的新模式。原来已招商、已在实施的项目继续按照老的模式在推进,新项目按照新模式来推进。” 新模式强化政府主导,减少市场主体对前期工作的干扰,充分落实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意图。
在产业方面,广州提出“产业保障房”的概念,加强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保障。统筹产业过渡机制,建立城中村产业空间中转台账,形成“大企业供地、中企业供楼,小企业供房”的供应机制。“小企业没有能力拿地,我们的土地既要针对能够‘打粮食’的大企业,也要给中小微企业提供成长的空间,让大中小企业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
《中国城市更新广州共识》发布
本次大会在充分、广泛听取在城市更新领域的研究者、管理者、从业者、市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发布《中国城市更新广州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倡议书,为今后的城市更新事业提供指引和参考路径。
《共识》倡议,要处理好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下足“绣花功夫”,促进渐进式有机更新。城市更新要从“关注物质空间”向“关注社会经济”再向“作为公共政策”转变,推动政府职能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型。
《共识》倡议,积极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城市转向具有美好人居环境品质、健康运营状况的“增存并举”发展模式。
本届大会是我国城市更新领域目前所举办过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城市更新主题大会。来自全国18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智库、地方政府部门、相关联企业等单位约500名城市更新领域的研究者、管理者、从业者参加本次大会。大会设置了“展览、文化、产业”等3条路线供与会代表调研学习,还首次举办城市更新相关案例的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