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在江门市蓬江区东仓里古玩集市看到,两艘满载着江门侨乡100多年前生产的6000多只缠枝花青花碗的船只,即将驶往大湾区各地巡展。
据了解,这是侨乡收藏家梁锡雄为了纪念160多年前五邑地区先民带着缠枝花碗漂洋过海到海外打工的侨胞。梁锡雄20多年来在江门各地走街串巷,收购了6000多只缠枝花青花碗,并采购了一艘帆船及一艘龙船,把这些缠枝花青花碗堆放在船上,以重现当年的情景。
梁锡雄说,上月月底深中通道通车,今年年底黄茅海大桥通车,江门真正融入了大湾区半小时生活圈。他将带着这两艘满载缠枝花青花碗的船只,前往广州、深圳等地展出,并计划让6000多只青花碗“乘船出海”,重温当年华侨走海上丝路的历史。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文生
青花碗 漂洋过海一解乡愁
昨天,梁锡雄向记者介绍了当年江门侨胞带着青花碗漂洋过海的经历。据介绍,缠枝花双喜碗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双喜碗由江西景德镇烧制,而到了清代早期,烧制技术流传到了江门。
“当时,在江门新会的崖门、司前、台山广海等地,都有烧制双喜碗的窑址,侨乡江门制作缠枝花双喜碗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梁锡雄讲述缠枝花双喜碗的起源故事。“那时在江门农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这种双喜碗。上世纪八十年代,许多家庭还保存着大量的双喜碗。” “为何双喜碗在江门地区受欢迎?因为在江门地区,结婚嫁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和文化,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双喜碗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在乡村婚礼、生日等喜宴上,都会使用这种双喜碗,寓意大吉大喜、花开富贵、喜庆吉利等。”梁锡雄说。
据介绍,在160多年前,当时五邑华侨出洋打工时,都会把这些具有侨乡特色的双喜碗用船运到海外。时至今日,在很多海外华侨的家庭里,双喜碗仍在使用。梁锡雄介绍,最近在美国的铁路营地发掘出大量的瓷器碎片,这些瓷器碎片与遍布在江门侨乡大地上的双喜碗是同一种器型。这是当时五邑华侨出洋时,把这些瓷器带到了国外,一解乡愁的见证。
上百次深入侨乡各地收购
梁锡雄说,他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能再现华侨出洋的历史,让人们了解当年五邑地区的先民出洋创业的艰苦及报效祖国和家乡的情怀。
20多年来,梁锡雄在江门走街串巷,深入民居,收藏了6000多只保存完好的百年青花碗。他还采购了两艘船只,把这些青花碗放在船上,重现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情景。此外,他还把青花碗堆叠成一座座碉楼、洋楼等模型,让人了解当年华侨落叶归根的历史。
谈起多年的收藏经历,梁锡雄感慨地说,这些青花碗,是他多年来在台山、开平、新会等地逐一收集而来。新会、开平、台山等地都是著名的侨乡,有数百栋在20世纪初华侨回乡建造的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建筑群。建筑群里,有一排排商铺洋楼、独具特色的集市广场……这些地方,正是缠枝花青花碗最为集中的地方。
有一次,他在台山市公益镇与当地一名居民谈收购青花碗的价钱,一名广西藏家突然出现,结果,梁锡雄无奈以高出对方一倍的价格购买了30只青花碗。“近年来,青花碗不断外流,为了保留侨乡这一文脉,我不下上百次深入侨乡各地,收藏了这批青花碗。”梁锡雄说。
金山箱讲述侨胞拼搏史
据了解,梁锡雄还收藏了100多个“金山箱”。这些“金山箱”样式各不相同,虽然锈迹斑斑、颜色暗淡,但箱子都是铁木结构,做工精巧、样式美观大方。多数箱子的边角都包裹着铁皮,沿着箱子边角布满了铆钉,因此尽管经历了百年时间,仍可使用。
为何收藏“金山箱”?梁锡雄介绍,“金山”是早期五邑华侨对美国的俗称,美国华侨被称为“金山伯”。他们在160多年前前往美国等地淘金,落叶归根后,自制或购买了大箱,把金银细软等装进箱子里运回家中,人们习惯称这类箱子为“金山箱”,这是当时华侨“衣锦还乡”的标志物之一。梁锡雄介绍,“衣锦还乡”的背后,是一段段“金山伯”在海外艰辛的拼搏史。百年前第一代台山人在台山海口埠登船出发,坐船横渡太平洋,抵达美国、加拿大,前去建设太平洋铁路。他们后来在“唐人街”等地,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打拼,把积攒下来的辛苦钱带回家乡置业,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