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做错一件事,做了一个错误决定,以为天塌了,结果天并没有塌。人生有足够的容错率,无数对对错错的选择,成就了现在的我们,“殊途同归”“条条大路通罗马”“歪打正着”,我们的人生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归正轨。聪明的人发现人生带有自我纠错功能。让我们来听广州日报的小编们谈人生容错率。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曹腾、梁意聆、张宇、林欣潼
栏目策划/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曹腾、张宇
漫天雪花 何必执着于那年盛夏
如果年少时,知道自己会成为平凡的人,不敢想象,我会多么难过地长大。有些年少时的梦想,现在还是遥不可及,甚至永远不能实现,比如“考上清华北大”。我从小就听话,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但当个有梦想的小孩很酷,名校梦伴着“提线木偶”般的我度过懵懂迷茫的年少时光。
我从小志存高远,但智商平平,喜欢阅读,对很多现实的东西不上心,经常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是个小“书呆子”。虽然选了文科,但高考文综考得一塌糊涂,其他科目超常发挥,相当于正常发挥。报志愿时,父母觉得稳妥为好,我就以超出录取线50多分的成绩被一所师范大学录取。我在母校潜心研究历史,成绩名列前茅,过着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我考研到一所985大学,实现了我的名校梦。我想读博,但把读博想得很辛苦,很多同学选择就业,我也稀里糊涂地跟着就业了。找工作时,没有找到满意的教师职位,我就来到报社成了一名编辑。报纸的容错率很低,但每天在报眉打上自己的名字很光荣,这些内容终会成为史料,等待后人查阅,新闻、历史在某刻完成闭环。
我喜欢的人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是我想象力的延伸,或者说他们完成了我曾经的理想,活成了我心目中的样子。我会觉得如果在关键处,我拼尽全力再做对选择,我会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遗憾的是,在无数选择路口,我有时实力不佳、有时运气不足、有时提早放弃,并未实现我的愿望。看到他们,我可以窥见人生的很多可能性,但这些都不是我的人生。我不应该美化一条自己没有选择的路,没穿过荆棘丛,怎知一定会通往幸福。漫天雪花,何必执着于那年盛夏。(曹腾)
人生走一遭 谈何对与错
很多人都在感叹,自己过的是“被困住的一生”。小升初时,选择出去玩而不是上衔接课,一开学就比别人落后一大截;高考后,没有选好学校和专业,一不小心报了个“天坑专业”,毕业后找工作成了大难题;初入社会,没有选择在“朝阳行业”乘风破浪,没做多久就发现已然到了上限。似乎,每个人生阶段都会面临极限二选一,如果选错了,未来会变得灰暗。
人生只有一次,总被各种条条框框“绑住”手脚,能获得成功吗?每个人的人生容错率其实挺高的。就算迷路了,也不是什么大事。
于我而言,多年后还是会纠结的一次选择,就是高考后报考哪所学校。当时,我的分数比较尴尬,出省能去一所不错的985大学,留在广东能选的就不多了。作为不爱出省的广东人,权衡利弊后,我留在了省内。如果当年出省读了985大学,现在会不会过得更好呢?人生最有趣的事就在于,没有选择的那条路不一定就是光明且平坦的。当下的遭遇不可能只因多年前一次错误选择造成,更何况谁也不知道这到底算不算错。
如果感到后悔,我们应该冷静思考这三个问题:自己在其中还走错了哪几步?需要如何及时修正才能走上正轨?突然转向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是否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但对于年轻人来说,有时候恰恰就是需要一些冲动去打破桎梏,接受失败、勇于尝试,才能真正活出自我。试想一下,就算失败了又怎样,人生走这么一遭,我才不想留下任何遗憾呢!(梁意聆)
认识错误再出发 条条大路通罗马
今年再见小卢时,他的样子让我有点认不出。记忆中的他是个内向缄默的男生,现在他对着我侃侃而谈,稳重自信。
对于很多人来说,高考都是人生中的关键时刻,对小卢而言也是如此。谈到高考失利,他依然记得当时的绝望和父母失望的表情以及亲戚的指指点点。“错了就是错了,后悔也是无济于事的,只能往前看和往前走。”
经过多方考量,在父母的支持下,小卢决定前往国外进行大学预科和本科的学习。2014年那个冬天,他离开了生活18年的广东老家,连北京都没去过的他独自一人踏上了求学路。独自来到国外,气候极度严寒、语言几乎不通、课程难度不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在国外的挑战一个接一个,所有的事情都是陌生的,都得靠自己摸索着完成。“所幸,这些都扛过来了。我差点能荣誉毕业,就差一点。”
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后,现在的小卢已经在国内某行业头部集团做工程师。在小卢的设想里,高考失利后,自己很大可能是读个专科,可能已经进厂打螺丝了。聊到他在国外的这六年,我很是羡慕,羡慕他能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细细地体会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我在外面艰辛求学,不是去玩的。”在小卢看来,这六年更像是一条弯路,本来可以不用受这么多的苦。但是他接受这样的自己,在被打趴下后,感谢自己能认识到错误后重新出发,并感恩自己在克服一次次困难后能够收获成长。
条条大路通罗马。也许有的人走得顺利一点稍微快一点,有的人走得坎坷一点稍微慢一点,只要我们没放弃努力,终归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张宇)
误入“天坑”专业后如何“自救”?
“毕业易获高薪的工作”“天坑专业”“选专业十大铁律”……每年志愿填报季,这些都是社交网络中的高频词。面对学校和专业选择时,不少同学都担心踩坑、做出错误决定。
2017年,刚高考完的我对专业选择毫无概念,连专业课程、就业前景也未曾认真搜索过,单纯参考冷热程度,就选了德语专业。当年,外语类专业还是老师口中的“香饽饽”,最让人羡慕的毕业生去向是到某国产手机巨头企业当客户经理。四年不到,就业市场迎来几回风云巨变,互联网大厂成了毕业生心中的圣地,文科生喜提“粉领毕业,月薪三千”热搜。
大学开学后,从头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枯燥乏味,需要十分勤奋刻苦,刚从高三解脱出来的我心野了,语法等基础只学了个一知半解。本以为这一专业与我的兴趣相去甚远,但在进入德语文学学习阶段后,蕴藏在一段段长句与精妙情节中的思辨,让我重建对德语文学的认知。用作者的写作语言去阅读其作品,总有种在与作者直接对话之感。常常急切地想囫囵吞咽,在语言文化屏障之下,却必须控制自己细嚼慢咽,从字里行间去感知思考作者的表达,这和阅读译作全然不同。在意识到语言是一把钥匙,能带人走进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广阔精神世界后,我正式和自己当初误打误撞的选择和解。
毕业季,身边同学总用“人生可以是旷野,但粉领学士服是单行道”来自我打趣。就业前景不明朗,是不少文科生对专业选择产生后悔的原因。曾经我也认为自己的专业在市场中毫无需求度与竞争力。而今回头看,尽管现在未从事与德语有关的工作,但我依然记得阅读德语文学时那些被语句打动而心潮澎湃的时刻。
如果在专业选择时担心选错,不妨以自己的兴趣为基点,多了解各类行业岗位的专业内容。每一种专业选择,指向的都不是人生这场马拉松的终点,而是一个个风景不同的岔路口,不妨将之视为自我认识和成长的机会,而不是失败的标志。(林欣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