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解读
2024年,伴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高歌猛进,中国汽车市场的“淘汰赛”愈演愈烈。
业内认为,未来3~5年,将是这场淘汰赛的关键阶段,相对“卷价格”,“卷智能”则是关键阶段的关键因素。
文/图/表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莉 夏铭
世界汽车大浪淘沙历史在重演
“未来2到3年,保守预计有60%至70%的品牌将面临淘汰。”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2023年5月作出的以上预测正在成为事实。《华尔街日报》在2018年作出的统计显示,中国电动车制造商彼时超过487家;但到了2023年底,据不完全统计,能正常经营的新能源车企仅剩下40多家,其中部分连新车都没造出就倒在了起点。
业内指出,汽车市场竞争主体从多到少是必然发展趋势。众多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历史上也经历了多次大浪淘沙。以美国为例,1900年到1929年是汽车企业数量的高峰,一度多达几百家。经过不断淘汰、重组、收购,至今只剩下通用、福特与克莱斯勒三家车企,近年仅增加了一家:特斯拉。同时,一份《美国已倒闭的汽车制造商列表》显示,百年间,美国淘汰的车企已超过了1500家。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指出:“经过十几年的产业化推进,我国的电动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全面拓展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样一次大的转型给汽车领域也带来了深度的变革。”变革背后是优胜劣汰,他认为,随着中国的汽车产业登上新台阶,中国会出现一批领先的全球化公司。“这个过程中(车企)有赢也有输,而兼并重组将一路随行。”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389.1万辆和140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9%和6.1%。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2%,市场占有率达35.2%。
未来三到五年,车企“卷智能”才更有“赢面”
信达证券研报指出,车市将出现三个阶段,在经历去年3~6月第一阶段的价格战后,第二阶段已经开启,市场份额加速向头部自主及新能源品牌集中;到第三个阶段,部分二三线品牌逐渐被淘汰出局或被收购整合。
如何在未来三到五年的淘汰赛中保持正确“姿势”?成为车企的当务之急。业内人士判断车企在未来能否坚持下去,有两个重要衡量指标:一是电动化转型过程中的表现,二是智能化水平。
虽然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之争一直是业界的焦点,但从今年以来的市场表现来看,各车企在技术路线上基本已清晰,纯电、插混、增程“三分天下”,也各有利弊。“在电气化转型过程中,表现比较好的是比亚迪、吉利、长安与奇瑞,转型都比较成功。”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工程教授胡华夏如是认为,最终鹿死谁手则不好判断,因为不确定因素很多,譬如近半年快速上位、月交付已达到万台的小米汽车,它的“流量模式”就难以预判,其他车企也难以复制。
而决定国内车市格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智能化。
今年7月,“萝卜快跑”无人网约车上市引发热议。尽管比亚迪王传福在去年3月底的一场会议上曾批判“无人驾驶”:“那都是扯淡,都是忽悠,一场车祸就让品牌的这款车卖不动了。自动驾驶只是被资本裹挟的,高级的辅助驾驶而已。”
然而,连王传福也无法否认的是,智能技术已成为左右车企生存时间线的重大因素。“华为会帮车厂幸存下来。长远来看,和华为紧密合作的厂家能够活下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的这份自信,源于对华为在智能技术的领先。
一直以智驾为品牌标签的小鹏汽车,其董事长何小鹏更认为Robotaxi在加速,大概两年后会进入转折点。这也促使智能汽车的智驾能力要“赶紧改”,顺应趋势。可以看到,当前在智能驾驶赛道,越来越多的整车企业汇聚,如上汽、广汽、东风等开始整合融入Robotaxi模式综合发展。在这一场智能化较量中,车企巨头们想要“制胜未来”,都不敢押宝一条赛道或营销模式。
业内预判:“剩下”企业不会多 品牌仍不少
大浪淘沙之后,未来国内还会剩下几家车企?
余承东认可“未来汽车行业的洗牌会比较剧烈”,他预测,“能存活的企业小于等于五家。”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马东晖也有类似预测,认为:“(剩下的车企数量)将是个位数,大概率不会超过两位数”。海外分析师似乎更“乐观”一点,瑞银分析师Paul Gong预测,到2030年能够实现大规模运营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将剩下10~12家。
“品牌仍会多,只是企业会变少。”蔚来汽车执行副总裁沈峰进行了另一番分析,“很多品牌依然会存在,就像我们看见的沃尔沃、捷豹路虎,依然有生命力。”就如德国车企中,目前虽然只有大众、戴姆勒、宝马三家主要汽车集团,但每家车企旗下却有多个品牌,如大众汽车集团多达12个品牌。
市场怎么走?自主挤占合资份额迅速上位
当前最先被淘汰的很可能是较弱的合资品牌和新品牌,已退出中国市场的菲克、讴歌、三菱等就是代表。据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以来,已有24家车企确认破产清算,其中传统燃油车企12家(含合资、外企),新势力车企12家。
在这一轮优胜劣汰当中,中国品牌正在迅速蚕食合资/外资品牌的份额并迅速壮大。中汽协分析指出,中国车市竞争格局正从原来中美日德韩法“多极并立”向中国品牌独占鳌头转变。崔东树更直言:未来两年合资品牌还将让出超过20%的市场份额。
资深汽车分析师申强认为,BBA“退出价格战”,将为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提升提供良机。
大咖论车市竞争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
“(中国车企)要立志做百年老店,坚决抵制不当竞争行为,维护风清气正的市场环境。”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
“专业整车制造工厂磨砺硬件生产能力,成为新能源汽车制造业的‘富士康’,也是重要路径。”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
“汽车行业的‘卷’实际上是新旧生产动能转换的表现,不是简单的低层次竞争。”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
“造车是长跑,一脚油门一脚刹车是大忌,行稳致远,追求多边形战士的复利增长才是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