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旧圩社区的一条小巷里,“藏”着一个颇有年头的钟表维修铺。一张斑驳的柜台,是老钟表匠冼新建的工作台。铺子里满墙都是古董钟表,宛如一个“时光博物馆”。冼新建已年过七旬,从事修理钟表行当超过五十年。他打小跟父亲学习修理钟表的技艺,长大就接过父亲的“衣钵”,这一做,就是半个世纪。
随着智能穿戴设备的兴起,传统的机械表的市场也不断萎缩。然而,面对时代的变化,冼新建仍坚守“工匠精神”,用心“修复时间”,让自己经手的老式钟表“历久弥新”。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子宁
承袭父辈“衣钵” 学起钟表维修
冼新建的小小钟表维修铺,“藏”在陈村镇的一个叫作旧圩的社区中。顾名思义,旧圩意为“旧的集市”,过去这里是商货集散地。昔年,陈村商贾云集、货如轮转。作为陈村昔日的工商贸中心,旧圩社区也被民间称作“小广州”,随着历史变迁,当年车水马龙景象已不复当年。尽管繁华褪去,不少昔日商贾后人依然居住于此。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佩戴机械表成为一个时髦的现象,因此也带热了修表行业。
冼新建就到了旧圩,开了一家小小的钟表维修铺,后来也换了几处,但铺子一开就是50多年。
谈起自己与钟表的缘分,得从他的童年开始。“为了谋生,父亲小时候就去广州拜师,学习修钟表的手艺。”冼新建回忆,父亲是西樵人,在广州学艺五年后,时年18岁的父亲来到陈村,结婚生子,开启新的人生。“父亲在旧圩大桥头附近,找了一间小屋,和几个朋友合伙开了间钟表维修铺。”冼新建称,当年这一模式叫“合营”,大家有钱出钱,有工具出工具。
在父亲的影响下,冼新建也开始接触钟表维修技术。在十七八岁时,冼新建决定成为父亲的学徒,认真学习钟表维修这门技艺。值得一提的是,维修钟表在当时是一件费精力的“精细活”。冼新建回忆,过去缺乏专业工具,钟表零件也十分匮乏。因此,修理钟表要去省城广州“淘”零件,甚至要靠手工来磨制一些重要零件。“钟表匠人一定要专注认真,要保持好的视力。”冼新建说。
一门修补手艺养活一家人
一个小小的钟表维修铺,养活了冼新建一家人。冼新建回忆称,那时候,钟表维修匠可以凭借手艺赚到两笔钱,一是维修费本身,二是可以收购一些坏的钟表,修好后转卖获利。
“一些‘收买公’(收买废品的人)会把废弃的钟表当作废品卖,价格比较便宜。这些钟表如果‘底子’好,扔了太可惜,我就向‘收买公’买下来修好,再重新卖出去,赚点小钱。”冼新建说,过去,自己很喜欢“淘”一些旧货,在一堆被人抛弃的老钟表中找到设计、制作精美的“笋货”。最终,经过冼新建的精心维修,这些废弃的钟表重获“新生”,再次找到了属于他们的“主人”。
“儿女都长大了,读书需要用钱,我得供他们读书。”冼新建告诉记者,自己挣来的钱,一分一分地都花在了孩子、家庭身上。当时,为了供孩子去城里读书,冼新建“忍痛割爱”,卖出了自己的“心头好”——一块有着精美银盒的古董二手陀表。
在养家糊口之外,钟表维修也成为了冼新建的人生兴趣。冼新建告诉记者,自己热爱维修钟表这门手艺,尽管修修补补赚不了“大钱”,但是可以满足精神上的成就感。
冼新建称,有时候遇上客户需要维修急件,自己答应好的,一定会按时交上修好的货。“除了一些比较残旧的需要花时间修复,其他的我会熬夜维修好。”冼新建表示,自己非常喜欢“修补”这件事,经常一修就是一个通宵。
世易时移 坚守“工匠精神”
在冼新建铺子的墙上,挂满了他“抢救”回来的古董时钟,指针的摇摆,述说着“老手艺人”曾经的辉煌。当下,随着智能穿戴设备的兴起,传统的机械表市场也日益萎缩。“钟表匠”的职业甚至面临消亡的窘境。面对时代的变化,冼新建选择坚守“工匠精神”。已年过七旬的冼新建告诉记者,自己仍在不停学习,会收购一些旧的钟表,通过不停拆表、装表,了解新表的构造,提升自己的修表技艺。“会让孩子帮忙网购,买新的零件回来修。”他说。
受父亲的熏陶,冼新建坚持践行“工匠精神”。他告诉记者,从小父亲就告诉自己,一块表要走得准、走得好,它的每一个零件都必须适配。过去,有一些需要维修的钟表,因为找不到合适的零件,冼新建就拿上画着样式的小纸条,专门去广州的钟表市场去“淘”,直到“淘”到同类牌子、合适的零件。
凭借精湛的技艺和数十年如一日的优质服务,旧圩社区的老街坊对冼新建赞不绝口。其技艺通过口口相传,一些外地人甚至还专程来到陈村,找到这位“老匠人”修钟表。“一些街坊的钟表有一点小问题,我有空也会顺便帮忙修一下,不收钱。”他说。
如今,冼新建的修理铺招牌历经岁月洗礼变得斑驳,但他视为珍宝的古董钟表却因时间变得“历久弥新”。“我和我的父亲,干了一辈子的钟表匠,但我的孩子并不怎么愿意。”冼新建称,自己也曾教儿子一些修补钟表的技术,但儿子并没有将这一门技艺视为日后谋生的手段。但谈到钟表维修的技艺是否会失传这一问题,冼新建表示自己不担心,“喜欢的人,一定会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