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造光绪银币双龙在国际拍卖会上亮相,引得无数藏家竞相追逐。”“广东省造双龙寿字币,1枚最高卖到800万元。”“极美广东老龙(龙元),收藏价值极高。”随便用“广东龙元”作为关键词,用搜索引擎一搜,这些资讯就争先恐后地跳了出来。这里说的龙元,是指百多年前广东在全国首造的机制银圆。当时,在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力主之下,广东开全国之先河,首试机器铸币,与市面上流行的各类外国银圆一决高低,以争回货币发行自主权。你也可以说,在张之洞的主导下,广东打起了一场货币战争,而开端之地,就是我们今天要去寻访的工业遗产——广东钱局旧址。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月华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外国银圆流行影响市场
张之洞决意自铸银圆
广东钱局旧址在哪儿?说来并不难找,根据史料记载,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大东门外黄华塘购地筹建造币厂(又名广东钱局)。根据地方志的记载,黄华塘是指东城墙(今东风路以北的越秀北路一带)以东的区域,往东一直到今建设大马路的位置,当年因这里建有黄华寺而得名。百多年前,这里毗邻东濠涌,又多池塘,还是一片岭南水乡风光。如今,我们只需从东风路拐入黄华路,往前走一段路,走到省委党校,就可寻访到广东钱局旧址了。当然,当年气派的厂房早已不存,只有一栋银库楼和一个小凉亭保留了下来,诉说着广东在全国开机器制币先河的历史。
广东钱局的建立以及自铸银圆这一系列的事情,全由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一手操持。那么,张之洞又出于何种缘由,力倡自铸银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说一说当年广州“货币市场”的状况了。据著名学者吴志辉、肖茂盛在《广州货币三百年》一书中的考证,在1802年—1825年间,外国银圆在广州的流通比例高达53.66%,足足占了货币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在1898年—1908年间,广州外国银圆的进出口总额高达近1亿元,以当时一银圆可兑换约0.7两白银的惯例来计算,即为7000万两白银(其购买力约相当于人民币140亿元,笔者注),这一数字可谓相当惊人。市面上有如此之多的外国银圆流通,显然不利于国家的金融安全。1884年,张之洞出任两广总督后,就将自铸银圆提上了日程。
钱局铸造数亿枚银圆
打破外国银圆垄断局面
经过一番考量,张之洞在大东门外黄华塘(即今黄华路东侧)买了八十多亩地,决定在此建设造币厂(广东钱局)。在给光绪的奏章中,张之洞陈述了选址于此的理由:“贴近东濠,加开宽深,便于运转。”
1887年初,远在伦敦的伯明翰造币厂接到了来自广东的一纸订单,委托其承建广东钱局项目。通过这张订单,可以一窥广东钱局的规模——计划每天生产铜币260万枚、银币10万枚,这至少要配备近百台印花机,还有数量众多的造币辅助设备。作为项目的承包方,伯明翰造币厂要负责厂房建造、设备制造和启用以及工匠培训等一系列事务。这无疑是伯明翰造币厂接到的一笔大生意。为此,它派出了一员干将——曾参与法国马赛造币厂、日本大阪造币局等多家造币厂开办事务的爱德华·韦恩来到广州,主办广东钱局建设事宜。由于干事得力,爱德华·韦恩后来还被聘为广东钱局生产主管。
1889年3月,广东钱局竣工。随后,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其筹划多时的自铸银圆未能在两广总督任上得以实现。不过,次年广东就开始自铸银圆,其式样和形制都是按照张之洞敲定的方案进行的。此后十多年间,两广总督换了多任,但广东银圆的铸造从没停过,先后铸造了数亿枚银圆入市流通,打破了外国银圆的垄断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