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要闻

黄埔军校采用新的军事理论和技术进行教学 注重“寓学于战,学练结合”

许光达笔记写满求学干货

卜松竹

本文字数:3098

   本期物件 许光达的听课笔记 是黄埔军校学生的求学实录,也是迄今为止能看到的较为完整的黄埔军校课堂笔记。

黄埔军校教官讲授军事课程。(资料图)

  黄埔物语·100  

  第5期

  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中,一份字迹工整的课堂笔记详细记载了炸桥、阻击等教学内容,如今看来这称得上学生笔记中的典范。而这份笔记的主人正是黄埔军校五期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许光达。

  “寓学于战,学练结合”是黄埔军校军事教育的一大特点。军校采用新的军事理论和技术进行讲授、训练,注重理论与实操相结合。本期《黄埔物语》,通过许光达的笔记,回顾黄埔军校的军事教育特点。

  统筹/何超、麦蔼文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罗群佳

  手绘/王斌

  学生训练刻苦 珠江涨潮操场漫水照样出操

  1926年1月,许光达考入黄埔军校,经过入伍生训练后编入第五期炮科。在军校练习中,他认真刻苦,是全队的队列动作标兵;在理论课堂上,他勤奋好学,所做的课堂笔记字迹工整,清晰记载了炸桥、阻击等军事课堂内容,是他在军校的求学实录。“寓学于战,学练结合”是黄埔军校军事教育的一大特点。训练、演习交替进行,互为补充,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既通军事理论,又有实战经验的军事人才。

  建校初期,军校只有步兵科,课程分为“学科”和“术科”两大类。“学科”内容有步兵操典、射击教范、战术学等军事理论,旨在让学生掌握运用一般军事学的原理。“术科”以制式教练、战斗教练、野外演习等为主,旨在让学生掌握各种阵中勤务和技术原则,培养指挥小部队作战的能力。

  军校从第二期开始逐步增设了炮兵、工兵、辎重兵、宪兵等科,实行分科教学,课程有公共课和专业课。“战术”“兵器”“筑城”和“交通地形”被称为“四大教程”,各自下面又分多个细目。从第三期开始,黄埔军校实行入伍生制度。入伍生训练为期三个月,入伍生阶段是军校的预备教育,目的在于教授军事学的基本原理,让入伍生恪守纪律,习惯军营生活及各种勤务,打下战斗基础。入伍生期满要进行考试,合格才能成为正式学生。

  学生入学后立即进行制式训练。首先是单人徒手训练,学生要学习各种步法、转法。个人操练熟悉后,进行班训练和排、连、营训练。徒手训练熟悉后,进行持枪训练,包括托枪、下枪、举枪、装枪等,然后还有密集、疏开、散开等队形训练。这部分训练大多在操场上完成,无论是寒冬抑或酷暑,操场上总能见到学生们摸爬滚打的身影。徐向前回忆,“操场紧靠珠江口,涨潮时操场里的水都漫过了脚,照样要出操。”

  野战相关的训练内容则主要在野外完成,如挖掩体、目测距离、放步哨以及行军、宿营、战斗中的联络和协同等。此外,夜间还要进行紧急集合、点火法、方位判断、战备行军等训练。有一次刚下过雨,地上泥泞不堪,学生们在跑步中进行训练。忽然值日官高呼“卧倒!”学生队伍顿时有点慌乱。值日官大声说道:“口令就是口令,不能犹豫,也不能畏惧。此刻敌人的炮弹在头上‘吱吱’地飞过来,机枪猛烈朝我们扫射,你们还有时间犹豫吗?”这一幕,让不少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中展出了一份《野外演习各种想定》,这是军校射击野外演习内容的脚本,其中包括了攻击、防御、退却、行军、驻营、警戒、侦察、联络、特种作战等科目。野外演习常在瘦狗岭、珠村等地展开,演习过程模拟真实的战争场面,将学生分为两队,进行激烈对战,在炮声隆隆的环境中锻炼胆量、提高实战能力。学生毕业前还要参加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和严格考核,检验所学知识技能,评定合格者方能毕业。

  除了日常教学,演讲也是军事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分为普通和特别两种。其中,举办特别演讲主要是为了介绍军事上的最新知识,举办时间、地点一般都是临时决定的,全校师生都要到场听讲,比普通演讲隆重得多。

  军校校规严格 上课坐姿不得歪斜、用餐规定在10分钟内

  军校的校规极为严格,日程安排也很紧张。在寝室里,学生还要遵守《寝室规则》八条。每天早上5点,学生要准时起床、整理内务,把被子叠成有棱有角的“豆腐块”,水壶、干粮袋挂在墙上,行距整齐,排成一条水平直线。洗漱完毕出早操跑步,然后再开始一天的学习训练。

  学生在军校用餐,每餐只有10分钟的用餐时间。吃饭时,只要一声哨响,无论吃完与否,学生们都必须放下饭碗站起立正。还有学生被叠被子难倒,因为叠不出“豆腐块”而满头大汗。一些学生入校前从未体验过如此紧张的节奏,十分不适应。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训练后,学生们也逐渐意识到,这是成为一名优秀军人的必由之路。

  黄埔学生中还有“三操二讲”之说。“三操”指一天早中晚要出操三次,“二讲”则指课堂上课和晚自习。其中,上课时,学生要把军帽放在课桌左上方,不抄笔记时双手要放于膝上,坐姿挺直,不能有半点歪斜,双目注视老师,抄笔记时身体不能扭动。

  当时,萧楚女、高语罕、恽代英等军校授课老师都是杰出人物,深受学生爱戴。在课堂上,师生们有时也会为学术话题进行一番激烈辩论。陈明仁在军校上学时常有独特见解,与老师争论得面红耳赤,也因好学态度获得老师的认可。

  时任政治部代主任的熊雄在《告第五期诸同学》中指出:“革命军唯一的特色,就是有党纪相范,军纪相绳,能使每个分子,对于纪律,却能自觉遵守,自动服从,如此,即所谓革命的纪律,铁的纪律。否则横冲直撞,毫无组织,何有纪律?”有一次,有位政治教官起床迟了,教育长专门到其寝室当面批评教育。可见,不仅学生要严格遵守军纪,老师更是如此。

  作为一所新型军校,黄埔军校注重革除旧式军阀军队的风气,培养革命军人,在严格训练之外也不失温情。军校学生来自天南海北,其中,来自西南、湘、赣、川等地的学生爱吃辣椒,来自广东和部分北方地区的学生则怕辣。后来,军校要求伙食采办负责人要根据各连队吃辣椒人数的情况适当搭配辣椒,炒菜时辣味菜要单独做,让学生自由选择。有些体弱的学生一开始长跑时跟不上,教官也采用循序渐进的做法,以此增强他们的体力和意志力。

  当时兵器匮乏 叶剑英借枪械、做模型来授课

  黄埔军校在选拔军事教官时有严格规定。创校初期,军事教官中保定军校毕业生最多,一至三期就有不少于69位,占比接近80%。此外还有陆军测量学校、云南讲武堂、南洋大学的毕业生。这些教官不仅有扎实的军事理论,也有一定带兵经验。随着黄埔军校学生毕业、成长,其中有不少学生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来,实现了“人才链”的良性循环。

  1924年4月,叶剑英从粤军调到黄埔军校担任教授部副主任。除了高效地完成日常工作,他也兼任军事教官,先后讲授了兵器学课、劈刺课和战术课三门课程。兵器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教学中需要借助兵器实物演示。鉴于当时军校中的兵器十分匮乏,叶剑英只好回到粤军二师借枪械辅助教学。实在没有实物时,就动手制作兵器模型和彩色挂图。此外,他还组织学生到广州兵器厂、火药制造厂参观学习,带领学生参观长洲要塞炮台的火炮,到部队学习实弹射击。后来,军校在军械方面的紧缺局面才得以缓解。当时,军校师生对军械补充的期盼在他们的记述中表露无遗:“第二天早上,全体动员,搬运军械……搬运的人群如梭般往来不息。‘哼’‘哈’之声不绝,人人脸上都笑开了花。”

  军校还迎来一批“特殊”的教官——来自苏联的顾问。其中,通信顾问科丘别耶夫克服语言障碍,仅用30多分钟就教会了学生们唱《国际歌》。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要闻 A6许光达笔记写满求学干货 卜松竹2024-06-21 2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