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广州文明导报

广州以非遗保护传承为抓手 推动文明实践落地生根

以文化遗产浇灌精神文明之花

侯翔宇

本文字数:2595

市民游客仔细欣赏大型骨雕作品《大湾区之春》。

在粤剧艺术博物馆广福台演出的粤剧深受欢迎。

醒狮

广绣

广彩

  近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在全国各地纷纷落地开花,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是“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6月,广州市将在全市范围内举办200多场形式多样的非遗宣传、展示、展演、展销、体验活动,让广大市民游客共享广州非遗系统性保护成果。

  截至目前,广州市已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46项,其中人类非遗代表作2项、国家级21项、省级95项、市级216项。在大力开展非遗传承保护的同时,广州市多措并举推动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擦出互融共生的“火花”,引导广大市民群众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不断坚定信念,增强文化自信,振奋精神气节。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侯翔宇 通讯员穗文明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骆昌威

  以非遗魅力打开文明实践新局面

  历史长河漫漫,先辈们生产生活的智慧凝结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着城市精神气质,蕴藏着城市文化特质。

  在广州各地开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非遗相关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围绕理论宣讲、阵地建设、队伍培育和活动开展,非遗成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纽带。

  “今日歌会唱歌音,歌声唱来颂党恩,丰功伟绩唱不完,人民爱党爱人民……”在南沙区东涌镇,头戴疍家斗笠、身穿渔家服饰的歌友登上疍家小艇以歌会友,对唱的是自创《咸水歌唱颂党恩》。当地的宣讲志愿者队伍创作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新作品,以非遗为载体推动理论落地生根。

  南沙区榄核镇是典型的岭南特色沙田水乡,香云纱染整技艺在这里世代相承,咸水歌在这里家家传唱。榄核镇建立了香云纱、咸水歌文明实践基地,群众走进文明实践基地,零距离触摸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实物,学习查阅资料,了解非遗故事。

  文明实践基地还是开展传承活动、培养传承人才的固定场所。每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时间节点,榄核镇会在此举办文化惠民活动,由非遗传承志愿者授课,教授香云纱文创产品制作,开展香云纱走秀、咸水歌传唱等活动,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尽享精神食粮。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所蕴含的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对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具有重要意义。

  天河区车陂村将传统龙舟文化与水资源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创设“一水同舟”社区品牌项目,12支龙舟队伍转化为护河志愿者队伍;增城区新塘镇瓜岭村引进企业合作,大力发展非遗展演、直播、教育培训、非遗活化;从化区则打造了“广州西塘稻草节”“岭南中草药文化博览园”“岭南民俗民宿文化村”等具有乡村特色的非遗项目。

  推动非遗之美融入城市空间市民生活

  十里红云一湾水,八桥画廊十六亭。在广州市文化馆内,岭南水乡小桥飞渡,亭台楼阁星罗棋布,文化活动百花齐放,市民游客身着传统服饰,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就设在市文化馆中心阁。近日,获得“2024全国非遗传播活动创新案例”的广州非遗基本陈列《花城百花开——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中心阁2~5层展出。通过“粤韵流芳”“岁时节庆”“食在广州”等模块,全面展示了117项广州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及265位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事迹。

  展厅中,大型骨雕作品《大湾区之春》将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多个标志性建筑集中呈现;广彩代表性传承人张兆棠85岁时创作的广彩瓷板诉说着色彩魅力;邵成村带领徒弟现场创作的灰塑《三友迎春》工艺精细、立体感强。市民游客游览时能够体验“医养岭南”体感互动游戏,观赏“广州非遗电子地图”。

  广州通过推进非遗的“五在”工程——在景区、在博物馆、在校园、在商场、在社区,全面提高非遗聚集度和能见度。15个专题性非遗展示馆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成为市民了解非遗的重要窗口。

  在荔湾区永庆坊非遗街区,非遗活力触手可及,市民游客漫步其中,感受当代元素与粤剧腔调相互碰撞,观赏广彩、广绣、珐琅、醒狮等非遗的缤纷;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湾古镇,游客手持《沙湾非遗古镇攻略》寻宝非遗,打卡集章,赢取非遗文创;在花都炭步镇塱头村,文艺精品展演、非遗主题集市、云游花都区非遗VR展等系列活动释放文化的力量,涵养生活美好。

  今年3月,全市154家学校和企事业单位被认定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为社会各界参与广州非遗保护拓宽了渠道。目前,广州市已组织完成3批广州市非遗传承基地认定工作,各基地在传承和传播广州市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均发挥出积极作用,展现了社会广泛参与广州非遗保护的新活力和新格局。

  延续非遗演进传承之脉

  文有脉,行必远。脉是文化的演进之脉,也是文化的传承之脉。

  从传统“师带徒”路径的延续,到“非遗进课堂”“非遗进校园”等新手段、新方式的不断涌现,广州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让非遗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不断拓展,保护、关注、热爱非遗成为全社会潜移默化的自觉。

  走进芳村的信义会馆内,广绣非遗传承人王新元正在授课。广绣手法精巧多变,飞针走线色彩缤纷,王新元长期以来致力于非遗广绣的传承与保护,对于如何将非遗融入社会文明有较深的感悟。

  四年前,王新元带领团队到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威奢乡,驻扎数月,选拔出60名妇女学员,免费教授广绣技艺。经过几个月的磨合,绣娘们的手艺逐渐灵巧,不少绣品也被卖出,可以用来补贴家用,成为一条在家门口增收的新路径。

  王新元直言,通过传承广绣,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唤醒自身的自信和创造力。今年王新元联合广州国际残障人文化交流中心,面向全市残疾人开设公益性非遗广绣班课程,吸纳残疾人从事广绣工作,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形成“非遗进社区,就业家门口”的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经验。

  青少年是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生力军。广州明确鼓励、引导中小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非遗传承学校。

  位于番禺区沙湾镇的红基学校开设灰塑、砖雕等与非遗有关的特色社团,被纳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今年进一步探索“非遗+劳动”“学科+劳动”的育人新形态。新桥小学以“德润文武 志在九成”为理念,设置“润德”“文韬”“武略”三大课程,开设了武术醒狮、书法、古筝、国画等社团,其中武术醒狮社团尤为出色,已成为特色社团以及石碁片区的品牌社团。近日,在花都区凤凰学校,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袁灵芝走进学校,给同学们现场展示传统剪纸、艺韵扎染等非遗手工艺术品,带领同学们体验花都面塑手工技艺。非遗传承在青少年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广州文明导报 A8以文化遗产浇灌精神文明之花 侯翔宇2024-06-17 2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