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活动
2024年广州科技活动周于5月25日至6月1日举行,广州结合“做新时代文明人·文明实践我行动”之科普宣传月活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科学普及活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技资源广泛惠民。
近年来,广州依托各类科普基地、中小学校、青少年宫、科普大篷车、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等,结合重要时间节点,邀请院士、教授等高水平专家开展各类科普主题活动,以高质量科普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丰富市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持续助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 通讯员蔡斯淙
院士专家开展校园科普讲座
“大家知道我们每天吃的米饭是怎么来的吗?”日前,2024年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走进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课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罗锡文亲自担纲主讲,为学校师生讲解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历程。
罗锡文院士的演讲声情并茂,围绕“从人工种植到无人化生产——水稻生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主题,从“农业生产方式与工具的变迁发展”谈起,给小学生详细讲解了水稻生产从“1.0”原始农耕阶段到“4.0”智慧农业阶段的发展历程。
自2017年3月起至今年5月20日,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邀请了包括18名院士在内的120多位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深入全市11个区,累计为29万多中小学生开展科普讲座766场,深受学校和广大师生的欢迎。2024年,市科协计划举行100场“院士专家校园行”科普讲座,实现全市11个区全覆盖,其中涉农区讲座逾70场,进一步推进科普服务均衡普惠,为赋能“双减”工作探索“广州样板”。
此外,广州还通过“科普五进”“科普大篷车”等活动,为学校送去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并通过学校合作、挂牌试点,建立校内、校外有效衔接机制,助推学校的科技教育。
开设“科技馆里的科学课”
近年来,广州聚焦“四个面向”,优化科技供给,强化科普能力,争做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和火车头。自2001年至今年4月,广州共认定市科普基地225家,它们也成为广州青少年提升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石。近两年,广州市科普基地开展各类科技教育活动服务中小学生超过400万人次。广州还率先出台《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设立《公共科普场馆运营规范》《科普基地标识标牌建设规范》等地方标准,探索科普资源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
以广州青少年科技馆为例,去年共开馆277天,接待团队83个,进馆参观人数逾7.59万人次,招募志愿者1766人次。结合青少年科普需求,组织开展“我是创客+”无人机飞行体验活动、科博士实验室、应急救援培训、小小地质学家等公益科普活动共计258场次,参与人数逾2.8万人次。
助推全民科学素质提高
除了青少年群体外,广州还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助推全民科学素质提高。近年来,广州持续打造珠江科学大讲堂、我身边的科技大咖、科普“五进”等品牌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分享专业科普知识。
数字化时代,老年人在生活中往往会因为“数字鸿沟”而产生很多不便。2023年,广州助力“银龄跨越数字鸿沟”,以老年人身边的健康科普知识为切入点,整合市、区、街道、社区各级资源,在广州11个行政区全面精准开设社区银龄科普学堂,全市共设立“社区银龄科普学堂”39个,开展相关活动46场,为社区老年人卫生健康、疾病护理、安全应急等方面提供科普服务助力。
农村地区的老百姓同样十分需要科普的助力。2023年,广州充分发挥“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的作用,创设“平台+站点+资源流动”模式,深入实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全年前往从化、增城、花都、白云、番禺、南沙、黄埔开展各类公益科普活动54场,涉农地区40场,惠及共计10.9万人次。
广州还组建广州科普联盟,涵盖市科普基地、传播媒体、科研机构等179家成员单位,整合社会科普力量,搭建科普交流平台。
未来,广州将继续擦亮科普品牌,厚植科普工作底蕴,全面提升系列科普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继续扎实做好科普巡展活动,充分发挥科普长廊“科普风景线”作用,融汇线上线下渠道进行立体化传播,着手探索全链条科普宣传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