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的一颗“好奇心”,如何埋下一个“科研梦”?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刚结束,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又接踵而至。在这一有纪念意义的节日中,广州日报邀请了三位一线科技研发人员一起畅谈关于童年、科技与人生的话题,他们是美的集团家用空调事业部创新中心主任李金波、美的中央研究院智能技术及应用研究所视觉与导航部门负责人王炜、美的美国研发中心副主任张国君。
分享中,他们回忆青少年时期的“科技启蒙”,还为正处于迷茫、焦虑时期的“大朋友”们解惑。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子宁
【我的童年记忆】
Q:作为在业界有影响力的科研“大佬”,你们的青葱岁月是怎样的?
李金波:因为特别的缘分,我走上了科研工作者的道路。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家里有各种各样的木工工具,家人会把树根挖回来,做一些诸如勺子的工具使用,然后家里用的床、凳子、桌子、椅子之类的,都是父亲自己制作的。记忆中我经常同父亲一起拉锯子,在他旁边做“小帮手”,不知不觉就耳濡目染了。
小时候父亲给我买了很多书,记忆深刻的一本叫《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里面有很多“小发明”,自己也会经常“捣鼓”里面提到的东西。这就是我小时候对科技的一些启蒙。
后来找工作,自己精心设计了简历,只打印了三份,投了三家企业。当时美的的面试形式、面试题十分新颖,吸引到自己,在“看对眼”后就接下了offer。
说来有趣,中学时,家里曾在街上摆摊卖冰水,当时有个小小的制冷机,用了一两年就坏了,我看到别人在修,我也自己动手修,没想到因为插错线把制冷机的压缩机给烧坏了,这个机器价值不菲,要好几千元,但爸爸并没有责怪我。没想到来美的工作,自己从事的恰是制冷行业的技术研发工作,真是一种缘分。
进入美的之后,我从一名科技“菜鸟”做起,之后慢慢承担一些重大的研发项目,后来主导参与了家用空调第五代环保冷媒等项目的研发工作,获得了“国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联合国蒙特利尔议定书30年杰出贡献个人奖等荣誉,在制冷技术领域获得一些成绩。
王炜:走上科技这条路,和我的求学生涯有关。
我从小就是比较喜欢“捣鼓”东西,本科开始接触机器人这个行业体系。读完本硕之后,正好有一个国家公派留学的机会,于是我便去了德国读博。到了德国后,我被震撼了,因为这里有很高端的实验室,实现了“人机交互”,不仅有便携操作的平台,还有可用以协作的机械臂。
读完博以后,因为当时国内的机器人智能感知技术还处于早期阶段,国内制造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智能感知技术将有巨大的应用空间,我觉得还是回到制造业一线去,用自己的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随后我到一家德资企业工作,工作了六七年后,得知美的也在相关领域进行技术布局时,就决定到美的来试一试。我选择美的的原因,一是公司自己就生产机器人设备,二是本身是制造业体系的一环,需要相应的智能传感技术应用提升生产效率。这个“需求闭环”是智能传感技术发展的绝佳土壤,能让自己“大展身手”。
张国君:我幼年读书的时候,就对电视机、遥控等产品技术感兴趣。
印象深刻的是一次焊接收音机的经历。当时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采购了一些元器件,然后按照原理图,进行各种组装、测试,最后做出来的收音机真能用,还能接收不少电台频道。虽然现在看来是一件小事,但当时的成就感、自豪感十分难忘。从本科到研究生,我选择的都是工科。可以说,是在兴趣驱动下,一步一步走上工程师的路。
2012年,我离开一家韩国企业加入美的。最初,我在美的厨房电器事业部(微波和清洁事业部前身)里聚焦技术研发的创新部担任负责人,随后在创新部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研发中心。随着集团战略转移和海外市场突破,成立了美国研发中心,集团在事业部内部挑选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研发人员外派美国,我最终通过面试被派往美国研发中心工作。一路走到现在,都和这些成长经历息息相关。
【给“大朋友”的话】
Q:当代年轻人热议“卷”和“躺”的现象?您有哪些看法和建议?
李金波:年轻人要有自己的想法,“躺”着就怕脑子“生锈”。
尽管当前不少年轻人总把“躺”挂在嘴边,但并不代表他们不在思考。年轻人思维敏捷,知识面广,你并不知道他们脑子里可能是一台“量子计算机”。或许他们挨打受挫的时候你没看见,也有可能在其他你看不见的领域里开“卷”。
王炜:实话实说,我没“躺”过。尽管确实比较累,但我觉得自己要做的事情还没有达到我想要的程度,我没有“躺”的需求。
我们的研发团队中,有比较年轻的,也有非常资深的员工。大家要在一起干好一件事,关键是团队是否有一个一致性的目标。有了这个目标,剩下的就是各自能力的问题了。过程中,你既要带领团队或是每位同事去做一件大家认可的事情,又要给予大家一定的空间发挥能力,尤其是对年轻人。
我相信只要年轻人觉得自己正在从事一份能持续成长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目标,有发挥、发展的空间,我相信他们也是有创造力的人,一定不会主动去选择“躺”。
张国君:我觉得人生不应该躺平的,每个人都应该持续提升学习能力,“活到老,学到老”。
另外在我看来“卷”是分阶段的。有的阶段就是要“卷一卷”。为什么?从科技发展来说,现阶段我们可能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某些层面或者某些技术方面还有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卷一卷”是褒义的,我们要想在短期内实现“弯道超车”,就需要在时间上多比别人“投资”一些。
若按部就班地走,赶超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因为别人也在跑。我们只有比别人跑得更快,才有可能跑得更远,否则你可能很难切入这个市场,甚至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再进来,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所以我经常和我的同事朋友开玩笑说“想要过得好,先要活下来,你才能活得好”,如果你还没解决“活”的问题,怎么能考虑“活得好”。所以我个人觉得,阶段性的“卷”,是有益的。
Q:AI时代席卷而来,许多年轻人会担心自己的工作被替代,您怎么看?
李金波:尽管AI应用越来越广泛,且越来越智能,通过AI技术,可以快速了解其他人研究过什么东西,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更高质量完成一些工作,但我不担心自己的工作会被AI取代。相反,我们应该积极拥抱AI。在我看来,未来做原创性工作的人,更能体现创新价值。
AI的发展是“大势”,谁也无法阻挡科技的“大爆发”。当下,有一个新的词叫“科技泥石流”。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科技发展如同泥石流一般倾泻而下,谁也无法阻挡。
要想不被“科技泥石流”所淹没,一是你想办法跑得比“泥石流”更快,二是得换一个新的路径。回到现实的研发工作上,要想不被替代,要么提升科技研发水平、实力,和先进科技比速度,要么换一个“赛道”,跑出另一条无人之道。这也是我们当下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王炜:在我看来,AI快速发展是社会进化的必然趋势。一方面,通过AI技术,能够把一些常规式的,或者是不适合人类去操作的工作,让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去替代人类去做。
另一方面,AI的出现让人类更加注重创新性的思维和工作。无论AI未来如何发展,我觉得带有人类交互性的东西,或者是带有人的情感的关系是一定不会被取代的,这是AI无法实现的。
所以,未来创造性的工作是不会被替换掉的。
张国君:人工智能绝对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作为科技工作者,从公司的角度看,当下一定要把握好人工智能这一“风口”,一旦错过,可能会错失很多。
未来,我们一定要做更多的技术储备,不论创新层面,还是应用层面,都要进行布局。
从个人来看,如今AI也被广泛应用。从科技工作者或者从工程师的角度来说,AI的出现,也告诉我们,重复性、无技术含量的工作将失去价值,很容易被替代。为让自己变得更强,一定要持续学习,去探索更有技术含量及创新的工作。短期内,我们还不会被AI所替代,但一定要把握好技术“风口”,跟上、跟好这一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