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粤韵周刊

青山嵌入城 风物此间多

南岭支脉罗浮山、九连山、青云山构筑广州生态屏障 滋养万物孕育文明

刘幸

本文字数:8170

狮象村焕发勃勃生机

   广州北部山水格局示意图

流溪河畔的山间红叶

石门国家森林公园

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

钱岗古道

增城区畲族村一景

帽峰山甜橙

王子山下的美景

广州之巅天堂顶

  读懂广州第一一七期

  让城市留住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粤韵周刊》,与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记忆,领略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精神传统,领略绵延不绝的文脉书香;与您一起在历史的光照下,读懂今天,读懂广州,由此坚定文化自信。

  策划/关雅文、周娴

  出品/江永忠、许芳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幸 通讯员宁咏梅、林荫、肖嘉镇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杨耀烨、莫伟浓 通讯员宁咏梅、肖嘉镇

  翻开地图,南粤大地多条山脉横亘;首脉南岭,巍巍荡荡,其支脉罗浮山、九连山、青云山(简称“三脉”)逶迤向南,嵌入广州;一座山水相依、江海互融的超大城市。亿万年来,三脉不仅构筑了广州的生态屏障,孕育了广州之巅;滋养着万物,养育了广州已知最早的人类;更见证了一代代先民坚韧前行的足迹,留下底蕴厚重的人文故事。

  渊源久远

  广州北部三脉入城

  帽峰山已有18亿岁

  “直上天南海上楼,海天一色望天收。不知沧海连天阔,只觉青山与海浮……”在清人李调元《登镇海楼》一诗中,广州“云山珠水”的诗意格局跃然纸上。今日之广州,不仅有“云山珠水”,还是一个集“山水城田海”景观于一体的超大城市。广州地处南岭山脉向平原三角洲的过渡地带,从高空俯瞰,广州自北往南地貌依次为山区、盆地、丘陵、平原、江湖、海洋;其中北部呈现“两谷镶嵌、三脉入城、四水纵贯”的格局,构成广州的生态屏障。

  高空下的“三脉”呈倒斜的“山”字状,南岭乃“三脉”之祖,构成“山”字的一横。所谓“三脉”,即罗浮山、九连山、青云山,自东向西嵌入增城、从化、花都,构成“山”字三竖,成为“三脉”,坐拥十多座海拔逾千米的山峰,其中就有广州最高峰——天堂顶(海拔1210米)。“三脉”之中,九连山绵延得最长:它从五岭之一的大庾岭出发,深入广州的部分,即为街坊熟悉的白云山与越秀山。明代学者黄佐在《白云山赋》中写道:“维南越之主山,奠广州之野北。自大庾以逶迤,背三城而崒嵂……觉云山为之增色,珠海籍以生春……”

  广州北部有“三脉”,也有“两谷”。所谓“两谷”,即“三脉”里的涓涓细流汇成流溪河、增江,从而构成两个河谷。此外,北部还有“四水”,即流溪河、增江、东江、巴江河。流溪河淌过广州城区最高峰帽峰山(海拔534米),与巴江河合流,汇入珠江;增江绕开增城区最高峰牛牯嶂(海拔1084米),注入东江,滔滔江水流经番禺、南沙,奔入南海,奠定了广州“山水相依、江海互融、城乡交织”的大格局。

  广州北部山脉与南岭一样,凭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历经岁月,从沧海中“长”出高山。正如清代《顺德县志》所称:“昔者五岭以南皆大海耳,渐为洲岛,渐为乡井,民亦繁焉。”

  广州有丰富的地质遗迹,保留着4个时代约18亿年的地层——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谓“四世同堂”,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级地质公园中都是罕见的。广州已知最古老的岩石位于帽峰山,经鉴定,帽峰山山顶有变质岩,形成于约18.2亿年前,为中国南方乃至东南亚古老地层。

  日前,记者登上帽峰山,寻访广州最古老的岩石,爬上一段异常崎岖的陡坡后,山顶映入眼帘。这里乔木高耸,青翠葱茏,最高处矗立着一块黄蜡巨石,刻有“帽峰山”三个大字。巨石周边,一块块变质岩露出真容,外表有深浅两色,其中暗色矿物(角闪石、黑云母)以一定的顺序排列,浅色矿物(长石、石英等)则不均匀地断续分布。历经风雨,变质岩已无棱角,呈浑圆状,人们可以坐在上面休憩。

  十八亿年变迁多,沧桑几度到人间。站在帽峰山山顶,周边郁郁葱葱,一览众山小。据帽峰山公园负责人温真松介绍,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山顶还能望见东边的罗浮山、南边的广州塔。游人可同框定格最古老的事物与最现代的建筑,真切感受时空的变幻。

  留七次燕山运动印记

  高山与稀有温泉共存

  为破解地质密码,地质学家刘金山攀登过广州北部诸多山峰,发现了很多宝藏。他说,这里有七次燕山运动的印记(侏罗纪到白垩纪),属全国最多。也正是燕山运动,基本奠定了现代广东的地貌轮廓。

  山脉的成因主要有两种:一是火山爆发的岩浆冷凝成山;二是地球的板块相互撞击、重叠、堆积形成山脉。从化大尖山的成因就是前者,周边皆是错落排列的火山锥。刘金山介绍,这里有世界最古老、海拔最高的火山颈。目前世界上发现的火山多是一两万年前形成的,海拔几十米。大尖山一带的火山锥却是侏罗纪时期(1.44亿年前)燕山运动火山爆发后留下的锥形地貌;黄鹿嶂至大尖山一带,火山颈最高处海拔约1000米。

  广州之巅——天堂顶则是因板块挤压,顶部的花岗岩随岩浆抬升后形成的。天堂顶位于九连山与青云山向南伸展的余脉接合部。巧的是,天堂顶所在还处于广州—从化断裂带(简称广从断裂带)。它北起从化吕田,经良口、温泉到街口;往南经神岗、太平、钟落潭、太和、龙归,从白云山西侧进入越秀区和荔湾区,后延伸至佛山南海,长约130公里,影响宽度达十几公里。

  北部山脉与广从断裂带“携手”,形成了险峰与稀有温泉共存之美景。关于从化温泉的成因,专家分析说,广州北部山脉阻挡南海水汽北上,使得从化降雨丰富。因断裂层深部有破碎带,利于雨水大量渗入地下,形成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同时,由于广从断裂带活动仍较频繁,故而可以释放能量,加热地下水。地下水被加热后,沿着地质构造向上移动,最终以温泉的形式露出地表,形成稀有温泉,即世界上仅有的二处含氡苏打的温泉之一。

  先民挥洒智慧与汗水,将这一独特风物为人所用。明清时期,从化温泉已闻名遐迩,有“岭南第一泉”之美誉。民国时期,航空界名人刘沛泉在一次驾机飞行中看到温泉天湖瀑布,便邀好友一起调研,后来还成立了“从化温泉建设促进会”。“玉壶溪馆”是当年最早经营的温泉浴场。刘沛泉雇人开凿的“温泉”石碑如今矗立在广东温泉宾馆河东餐厅旁。每到冬天,从化温泉都会吸引大批市民游客,是广州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最佳去处。

  三山秀美

  广州北部的山区,不仅山清水秀,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有新石器时期古人生活的遗迹,这里还是中原移民从岭北、粤北向珠江三角洲迁移的重要通道,留下着众多的古老村落。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丰富了岭南文化的内涵。

  第一脉·九连山

  广州最古人类住狮象岩 可追溯至新石器晚期

  “三脉”之中的九连山(因环连增城、从化、龙川等9地而得名)与广州城关系最密切,逾千米的山峰数这里最多。九连山源自大庾岭(南岭之一),自粤赣两省交界处向西南挺进,从天堂顶、鸡枕山、黄茶园、老虎头、三角山、烧伤岭、三角髻、牛牯嶂、八仙岭、平顶等逾千米的山峰,到大尖山、凤凰山、杨大岭,再到帽峰山,最后到白云山、越秀山,几成“一字”排列入城,构成了“远山为屏、中山依郭、余脉入城”的盛景。

  青山涌出清泉,养育了广州已知最早的人类。北部山脉环抱的狮象岩遗址位于从化吕田镇狮象村以西约500米,是一座山丘,内有天然石灰岩溶洞,因形似狮、象而得名。1984年,这里发现了一石质刮削器。2002年至2003年,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发掘,出土石锛、石镞、石环等一批石器以及罐、釜、陶器、。这些器物显示,早在新石器晚期就有先民在狮象岩生活。他们在手臂上佩戴石环为饰,可以说是手镯的雏形。

  2013年,考古工作者对横岭东段岗顶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墓地,被称为从化横岭遗址,其中有随葬的残陶器或陶片,属“碎物葬”,说明当时这里可能流行“二次葬”习俗,与粤北石峡文化有相似之处。文物专家张强禄表示,广州从化横岭遗址、狮象岩遗址都有与石峡文化相关的文化因素,显示两地存在交流。

  粤北石峡文化的先民突然间消失了,狮象岩一带的居民则生生不息。狮象岩遗址上层出土的文物中还有战国、汉代与唐代的器物,表明此地一直有人生活,直到如今。

  “岭南首第”帽峰山苦读 欧阳修后裔从化开基

  “三脉”纵横路难行,后人便在山间隙开凿了古驿道。古道南下广州城,北越南岭,连通中原。如今,从化还保留有钱岗古道、影古古道、溉洞古道、东坑古道、莲麻古道等古迹。

  帽峰山留有637级千年古道,古道用麻石铺砌,宽超一米,连接着半山腰的帽峰古庙。据传,帽峰古庙初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由当时山下氏族大户修建。因此地山峦回环,流水涟涟,于是建古庙以侍奉“帽峰山神”。北宋年间,享有“岭南文风第一人”的古成之少年时曾在帽峰山苦读诗书。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古成之首次进京赶考,考取第二名。如此成绩对于南方学子实属罕见,传说同住的两人对古成之非常嫉妒,暗中在酒中下毒。古成之饮下毒酒后一时喑哑,第二日廷对功亏一篑。三年后,古成之再度参加科考,成为宋朝广东第一位中进士者,被誉为“岭南首第”。一时古庙香火兴旺,“帽峰山”也深受读书人推崇。古成之辞世后,来到岭南的苏东坡专门为其写下一篇五言诗,其中有“遗像似李白,一奠临江觞”之句,慨叹古成之有李白遗风。

  宋元之际,南宋左丞相陆秀夫的后裔从珠玑古巷迁到古番禺宁乐乡(今从化钱岗古村)定居,迄今已800多年。明代,后人陆广裕等在村内建广裕祠,祠内有描绘古代珠江繁华景象的木雕——江城图,被誉为“广州清明上河图”。

  “屋靠青山、门环玉带”是广府民居——钟楼古村的美景。据《全粤村情》记载,钟楼古村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相传建村者欧阳枢、欧阳载兄弟是宋代文豪欧阳修的后裔。

  走进今天的钟楼古村,整个村落依山而立,七列主体建筑平行整齐,以欧阳仁山公祠为中轴线,共分三路,深五进,共有99道门,寓意“九九归一”和“长长久久”。其余建筑依欧阳仁山公祠朝两边伸展,左四巷、右三巷。巷道共五级地台,一级比一级高,被称“步步高”布局;中间有一条花岗岩砌边、青砖铺底的排水渠,水依地势自然下流,长年不腐。巷道两侧民居,每排七间,每一间的两廊相通对望,前后相邻,七巷共49户,建筑形式被称作“守望相助”。

  “罗”“洞”二字留山地记忆 人口渐繁积淀广府文化

  先民依山傍水在从化开基,留下不少含有“罗”和“洞”两字的地名。“罗”和“洞”都是山谷、山野的意思。“洞”字在古文献中多作“峒”,早期“洞”“峒”通用,地名用字规范后,“洞”彻底替代了“峒”。

  今日,从化江埔有上罗沙、下罗沙,鳌头有黄罗等;又有屈洞、三百洞、锦洞、鲤鱼洞,秋枫洞、下洞、石洞、罗洞庄、黄洞等20多个“洞”。

  从化有一个三百洞村,村名来源有个典故。历史上,从化属古番禺管辖,由于山高路远少人问,在一些“无人管”地带,有人上山为寇,打家劫舍。三百洞位于九连山一山冚,山高路窄,只有一个出口,相传明代已有人在此开山种地。有一天,一男子在村外遇见一群陌生人,看上去来者不善。陌生人向他打听村里的情况,他急中生智说:“里面很大,有三百个洞,每个洞有三百多人。” 陌生人听到后心里发虚,掉头走了。后来,人们便把这个村称为三百洞村。

  1489年,明朝政府为加强管理,专门从古番禺释出从化县,隶属广州府,取“远氓从此归化”之意,这便是“从化”一名的由来。

  随着开疆拓野,从化人口渐繁,积淀下厚重的广府文化习俗,其中“掷彩门”就是深具从化特色的喜庆活动。粤语中“彩门”寓意“彩数”“好彩”,即好运气、吉祥之兆。明清以来,元宵前后,从化各村皆掷彩门,亲友乡邻争相观赏。这一风俗延续至今,人们常在彩门下放置各式烟花、爆竹,彩门一被点燃,瞬间火树银花,十分惊艳。

  第二脉·罗浮山

  罗浮山滋养畲族人

  畲山深处歌声动听

  罗浮山从东部嵌入广州,在增城境内有海拔逾千米的四方山。此外,鸡公山、阿婆记顶、大排顶、礁石岭也是居民熟知的山峰。广州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畲族村就位于增城正果镇的罗浮山下。

  约在明朝中叶,畲族村先祖从湖南迁至连州,后又迁至增城,古村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如今,通过盘山公路进入畲族村,一路山清水秀,村内有畲族民俗馆、民族文化广场、畲寨沟等。

  自明代迁入广州以来,畲族村村民一直珍藏着一幅珍贵的祖图,记载着畲族祖先——盘瓠王的故事。畲族人对先祖无比崇拜,祖图由最尊贵的长者保管,只在大年初一供族人瞻仰,不得外传。

  走进畲族民俗馆,人们能沉浸式体验畲族节庆、畲族歌舞等民俗。畲族虽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游客可通过音筒聆听来自大山深处的美妙歌声。畲族还有自己的服饰、图腾、节日等,这里曾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荣誉称号。

  畲谚有云:“畲山无园不种茶”。每到春天,村民就会身背竹篓,手持竹筛,穿梭于茶垄间,“掐嫩取鲜”采云雾茶。

  古时畲族人就已会采摘野生茶,用作待客、婚庆节日的饮品。后来,村民开始种茶、采茶、制茶。与许多地区茶叶只采摘一季不同,畲族高山云雾茶四季可采。春茶、冬茶可制绿茶;夏茶可制红茶;秋茶可制白茶,成为村民致富的好帮手。

  除了畲族人,罗浮山下的增城派潭、正果、荔城等地还生活着明末清初迁来的客家人。300年来,每逢喜事、年节,当地客家人都要舞貔貅,角色有貔貅、大头佛(又称沙和尚)、猴子(又称孙猴子)等。客家貔貅舞的风格刚柔相济,富含杂技表演技巧。舞貔貅是客家人祈福驱邪、祈求吉祥喜庆的方式。

  第三脉·青云山

  青云山孕独特民俗

  汉瑶共创盘古王诞

  青云山入从化,有通天蜡烛山、五指山、桂峰山等3座逾千米的山峰;进入花都后,青云山虽再无逾千米的山峰,但花都区最高峰牙英山(海拔581.2米)、王子山、高百丈、盘古王等山峰却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汉族盘古崇拜与瑶族盘瓠崇拜在此融合,诞生了独一无二的非遗——盘古王诞。

  公元506年,南朝梁人任昉的《述异记》记载有“南海中盘古国”,其中心就在当今花都高百丈山下的盘古峒。

  后来,“盘古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部分瑶族人与客家人一起生活,久而久之,生活习俗逐渐融合。在汉族神话中,盘古是开天辟地的自然神,在瑶族神话中,盘瓠为其祖先。两种文化在岭南交流,最终形成盘古与盘瓠异源同流的局面。

  花都旧志记载,明末清初盘古信俗一度消亡。清嘉庆初年,当地文人邱毛松在狮岭炉山(今盘古王山)半山腰发现一块盘古神碑,碑上刻着“初开天地盘古大王圣帝神位”。他在山腰建起一座“盘古神坛”供奉神碑,并将拾到神碑的日子(农历八月十二)定为盘古王诞日。盘古神坛渐渐闻名,形成“盘古王诞”民俗。

  盘古文化研究专家马卉欣实地考证,岭南唯有花都青云山一带有盘古王山、盘古峒,又有史料记载的盘古王神坛,并流传《盘古王伏龙降狮》等传说。2009年1月,花都狮岭镇被授予“广东省盘古文化之乡”称号,是珠三角唯一一个以盘古文化命名的乡镇。如今,纳入广东省“非遗”的盘古王诞办得相当隆重,展示岭南文化的博大精深。

  风物颇多

  11种地理标志产品

  山清水秀盛产佳味

  山水孕育独特风物。广州15种地理标志产品中,有11种出自北部,包括增城菜心、增城丝苗米、增城乌榄、从化荔枝蜜等。

  增城派潭、正果地处山麓南侧,昼夜温差大,偶有白霜,使得菜心甜美异常。冬至后到春节前,增城迟菜心是广州人必吃的美食。

  夏季,从化良口杨梅、黄场村“鸡心”黄皮、吕田枇杷、溪头村三华李等“次第新”,惹人馋。九连山下的钱岗村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加上土壤是“潮土”,产出的钱岗糯荔枝米糍果大皮红、肉厚核小、味甜无渣,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明珠”,老广纷纷寻味而来。钱岗糯米糍则开创了广州荔枝地理标志保护先河,增城荔枝、增城挂绿、增城糯米糍、增城桂味等也陆续成为地理标志产品。

  秋季,良口桂峰村的鸡心柿皮薄肉多、清甜多汁,被誉为“柿外桃源”。增城白水山则有谷粒细长的丝苗米。白水山下的丹邱村是丝苗米发源地,一到秋天,万亩稻田一片金黄。站在村口,白水瀑布跃入眼帘。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云:“增城山顶有瀑布形如白练,故名泉山。”“泉”字拆开即“白水”。

  从化狮象村有著名的从化流溪娟鱼(学名为光倒刺鲃)。从化流溪娟鱼味道鲜美,被人称为“鱼中贵族”。近年来,流溪娟鱼也成为“地理标志产品”,目前年销量已达两万斤。

  花都梯面镇红山村一带育有千亩原生态古茶园,堪称“广州瑰宝”,茶树有毛叶茶、梯面本地品种等两种,其中毛叶茶树在国际上都非常珍稀。这里有不少树龄在百年以上的老茶树,被称为“老茶婆”。梯面镇出产的茶叶中,以出自王子山下的汶塘茶为特优,茶水金黄清澈,清香扑鼻,甘凉止渴。汶塘茶历来深受街坊喜欢,华侨经常回乡高价收购,以解乡愁。

  踏遍青山人未老

  广州这边风景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北部山脉先后成立了流溪河、大岭山、增城、梳脑、帽峰山等林场。1956年,在五指山、牛角山、鸡枕山等山峰周边,流溪河水库和发电厂开始兴建。流溪河水库建成后,人们登高望远,“远山时明灭”“高峡出平湖”的景象跃入眼帘。陈毅元帅五游流溪河而不厌,赋诗赞曰:“评比岭南风物,景色此间多。”

  绿起来的山脉又美起来了。后来,广州又建成了流溪河、石门、帽峰山、王子山等森林公园。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冬日梅林飘香,有“流溪香雪”美景。关山月从小喜爱梅花,对“流溪香雪”之景尤为喜爱。他说:“我最喜欢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性格,它激励我自强不息。”

  大岭山林场一山谷中,两扇峭壁对峙如门,石门国家森林公园因而得名。冬天气温骤降时,公园3000亩枫叶转红层林尽染,素有“广州香山”之称。

  绿美广州,全民共享。如今,广州已建有上百座山体公园,近六成分布在从化、增城和花都等北部地区。广州七成市民可在1小时车程内到达山体公园。闲暇周末,爬爬山、逛逛古村,是街坊日常生活的“小确幸”。

  “70后”陈女士网名“薇而”,是广州登山爱好者大军中颇有号召力的一员,与她同行的多是“80后”“90后”乃至“00后”。她已“征服”了从化10座逾1000米的山峰。“每周不去爬一次山,我会觉得心痒难耐。通天蜡烛山上,漫山遍野的杜鹃让人心旷神怡;牛牯嶂上,看到草地上怡然自得的黄牛,不自觉就身心放松;火炉山上,人们席地而坐,读书不倦,让人心生敬意。”在陈女士眼中,广州北部山脉有最美的生态,让人忘却都市的喧嚣,是理想的放松场所。

  确实,对千千万万广州人来说,北部山脉是大家共同的后花园,它让心灵得以休憩,给生命带来活力,它也以满山的青翠与宁静,启迪人们放下焦灼,安静下来,思考生命的意义,并全心拥抱生活里崭新的每一天。

  空山如笠散秋烟,屐齿西风寄远天。抱郭南流双水汇,压城高出一峰圆。——清·陈王猷

  山倚鹧鸪岭,城临白马场。东风无限事,芳草自斜阳。——明·欧大任

  山色晚幽幽,清溪独放舟。轻风低舞蝶,急雨应鸣鸠。鸡犬桃花岸,人家杜若洲。故园春服好,应不厌经游。——明·黎民表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粤韵周刊 A6青山嵌入城 风物此间多 刘幸2024-05-22 2 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