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要闻

周晨辉 中国联通智慧海洋军团数字渔业专家

他将养鱼“尾水”变“智水”

何钻莹

本文字数:2654

周晨辉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

  鱼塘底部的水哗哗流淌,岸上的尾水处理系统信息化平台实时显示着水质的改善状况。原本的尾水,经过岸基一体化尾水净化处理设备,变成了清水,重新流入鱼塘,供养殖使用。在广东省内的多个养殖池塘,上述设备全天运行着,将“尾水”转化为“智水”。

  参与研发、应用推广这套智能设备的正是中国联通智慧海洋军团数字渔业专家周晨辉和他的团队。在周晨辉的畅想里,未来渔民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养鱼,会用高科技产品,专业人士的经验可以通过智慧渔业平台更顺利地传递。“我们不仅要向陆地要食物,还要向海洋要食物。我希望用AI、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让传统渔业实现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帮渔民算清楚养殖的‘糊涂账’,加速渔业及海洋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建成高质量海上牧场。”

  统筹/陈雅诗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钻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子良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子良、何钻莹

  创新故事

  蹲守养殖场 探索信息化技术养鱼

  提到与智慧渔业的渊源,周晨辉想起了小时候看农业新闻的场景。儿时的他第一次在新闻上看到用科技赋能农业,改变农民的作业环境,让农民增收的案例时,深感震撼。

  研究生期间,周晨辉在暨南大学水生生物学专业研究水生经济动物与养殖环境。毕业后,他去了养殖企业,到清远的池塘里养鱼。

  回忆起驻扎在池塘养鱼的日子,周晨辉感叹道,虽然辛苦,但顶着烈日踏踏实实地在养殖场蹲守,让他知道了渔业工人的艰辛。他举了个例子,“那时候我们监测水质要靠人工提着试剂每日巡塘,一个一千亩的池塘,人工巡塘要花上一两个小时。”那时,周晨辉开始尝试用在线水质监测仪代替人工监测。

  结合实验室的技术和实践的经验,周晨辉发现“传统渔业上的很多问题都可以用信息化技术解决”。

  2021年,周晨辉加入了中国联通智慧海洋军团。当时,他看到公司已经做了很多用信息化技术赋能农业的产品。第二次震撼袭来——既然信息化技术可以用于农业,那也可以用于渔业。他决心投身渔业数字化工程的研发。

  彼时,绿色养殖的理念越发深入人心。周晨辉与团队一起从绿色养殖切入,研发尾水处理技术,经过多番研究和试用,最终有了成熟投入市场的产品——新型岸基一体化尾水处理系统。设备由循环水处理器、泄压阀、定时固液分离器、三级过滤池构成,利用创新数字化技术治理池塘尾水。

  在养殖池塘,只见鱼塘底部的水哗哗流淌,岸上的尾水处理系统信息化平台实时显示着水质的改善状况。原本的尾水,经过岸基一体化尾水净化处理设备,变成了清水,重新流入鱼塘,供养殖使用。整套设备占地面积4.5平方米,不需人工值守,可以远程操控。相比传统的挖掘池塘10%的面积作尾水处理池,大大降低了人力和租金成本。

  如今,该系统在广东多地的池塘里使用,服务全省近4万亩养殖池塘。

  和渔民同吃同住 摸准渔业痛点研发产品

  身处智慧渔业这一行业,周晨辉认为,很多信息化技术在工业领域甚至农业的部分领域已经很成熟,要应用到渔业并不难,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将技术与实际生产结合,甚至是具体到某一种鱼类的养殖上。

  为了摸准渔业养殖上的痛难点,周晨辉又从办公室回到了养殖一线。他和团队一同到养殖场、网箱蹲点,和渔民同吃同住同工作。在此期间,他观测到传统养殖业的痛点。“一是众多繁琐的工作,工作环境恶劣,耗费很多人力;二是难以规模化、标准化,很多技术和经验是在老师傅的脑子里,换了一个人养殖稳定性就很低;三是抗风险能力弱,一个恶劣的天气就可能造成一池塘的鱼全翻了白肚,真的是‘看天吃饭’。”

  针对这些问题,他和团队联合科研机构逐项研究,一起开发了海洋养殖平台和淡水养殖平台。

  针对海洋牧场养殖,这一平台实现桁架式海洋牧场平台全方位监测,远程查看、管控,只需4个人就可以运营整个养殖平台;平台内配置了智能机器人,大幅提升网衣巡检工作效率和网衣清洗质量,降低因网衣破损导致的鱼群逃逸等养殖风险。

  而后者是针对鱼塘养殖,通过平台数字孪生功能,可远程实时查看鱼塘整体情况和每个塘口的细节,指导养殖工人使用最优的投喂、用药方案;通过平台监测预警,对疑似出现问题的点位,可以快速安排人员处理,有效降低养殖损失;通过平台运行的数据,可统计、预测生产情况,从而分析出投入与预期产值,经营状况一目了然。

  目前,两个平台都正在不同的地方服务着养殖户和养殖企业。

  广州“研”值

  以科技创新 兴智慧渔业

  ● 广州引进刘少军院士工作站,实施大宗淡水鱼种业科技攻关;建设华南渔业研究院,大力培养水产养殖人才;依托水产技术服务“轻骑兵”,高效转化推广养殖技术;完善育繁推一体化良种繁育体系,建成“1+6+30”的市级以上水产良种场矩阵,开展多个水产新品种培育。

  ● 广州池塘养殖尾水生态治理、集约化池塘生态工程两项技术分别获得2019年度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2022年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科学推广一等奖。截至2023年5月,广州国家级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骨干基地达20家,数量占全省三分之一,持续居全省首位。

  ● 广州渔业科技支撑实力强,辖内有超10所涉渔院校。广州市农业农村局高标准建设广州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全国领先的现代渔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高水平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

  “科到了”

  尾水净化处理设备这样“变废为宝”

  设备利用创新数字化技术治理池塘尾水,整套设备由循环水处理器、泄压阀、定时固液分离器、三级过滤池构成。

  传统的方式处理尾水需要占用养殖池塘5%—10%的面积,增加池塘租金成本,而人工开展尾水处理工作,耗时费力。上述设备则结合物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智慧渔业平台加尾水治理综合措施,进行养殖水质在线实时监测。该设备无需人工值守,可以远程控制设备启停,对于渔场数据状况能实时预警,实现安全生产。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要闻 A5他将养鱼“尾水”变“智水” 何钻莹2024-05-22 2 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