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都市新闻

法政路留存法政学堂记忆

从天关书院到法政学堂 数百年文化底蕴厚重

王月华

本文字数:1450

  穿过车水马龙的东风路,沿着越秀北路往前走一点儿,再往左一拐,就到了法政路。这里浓荫匝地,闹中取静。不过,走过这里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法政路”这个地名,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法政路承载的文化记忆。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月华

  倘若我们穿越回百多年前,压根就不会找到法政路。我们能看到的,是一条窄窄的麻石老街,呼作“天关里后街”。这个地名也有来头,它源自明代岭南大儒在此开办的天关书院。老街不远处,就是一片片池塘和菜园,端的是一派田园风光,宁谧安静,正是读书的好地方。

  到了清末,这片地方成了新生事物——广东法政学堂的办学之所。1905年1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广东学政于式枚联合上奏朝廷,称“世变日亟,学术日繁,东西各国政治法律颇具深意,多为中国旧日未所有”,故而奏请成立广东法政学堂,以“造就广东全省司法行政官吏”。两人的奏折不到半个月就被批准了,这是继直隶法政学堂之后,中国第二所法政学堂,也是南粤第一所法政学堂。1907年,广东法政学堂迁址于天关里后街。

  广东法政学堂开设的课程有民法、商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裁判所构成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等。根据当时官方的规定,广东大大小小过百地方官,上至道府、下至知县佐杂,不管是实缺还是候补官员,也不管年龄是大是小,除非是在国外学过法政,或者职务重要实在走不开,否则一律要来学堂报名投考。如果该来的不来考,或者考上了逃避上课,都要记过停职,随即强迫入学,不毕业不许恢复官职。而如果学员成绩优异,就有机会升官,如果是候补官员,那也可以优先安排差事。面对这样的政策,全省大小官员只好咬咬牙,开始学习艰深的法律课程。

  作为南粤第一所法律专门教育机构,广东法政学堂的影响不容小觑。据相关资料记载,辛亥革命后,广东各地方法院的法官,几乎都是从广东法政学堂(辛亥革命后更名为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的。可以说,它为广东的近代化培养了第一批法律人才。

  一所学校要办好,必有一位灵魂人物。早期广东法政学堂的灵魂人物便是其首任监督夏同龢。夏同龢是1898年、也即戊戌维新之年被钦点的状元。中了状元的第二年,夏同龢到广东游历,在这里认识了爱国诗人丘逢甲,并结为一生挚友,随后他又前往澳门,结识了一批维新改良人士。数年之后,夏同龢自费赴日本法政大学,优异的成绩令当时的日本法政大学校长、日本近代法学奠基人之一梅谦次郎印象深刻。1905年8月29日,夏同龢编著的《行政法》得以出版。从此,戊戌状元夏同龢转型为中国近代法律先驱之一。

  夏同龢学成归国后,接受两广总督邀请,出任广东法政学堂监督,从此开始了“普及法律思想”的实践。他主持制定学堂章程,将法学通论、比较宪法、民法、商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数十门近代法学课程纳入课表,在法政学堂自编的月刊《法政丛志》上,常有教员和学生就法学前沿问题展开精彩答问,颇有教学相长的味道;他期待通过学校教育,使“官绅和谐,推及于民,或从此一线”,这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了;为了实现“使国民皆有法律知识”的理想,他甚至还办起了“校外补习班”,从而出现了“校内千余人,校外也有千余人接受法政教育,非常繁盛”的景象。

  辛亥革命后,广东法政学堂更名为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3年又改组成省立法科大学,之后,它又被并入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广东大学。1926年,广东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关里后街一带开辟马路,这一条马路也就顺理成章被命名为法政路,这就是“法政路”这一地名的来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都市新闻 A8法政路留存法政学堂记忆 王月华2024-05-13 2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