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侨乡江门,有一种被称为“鬼画符”的双喜碗。双喜碗已有300多年的历史,160多年前五邑华侨出洋打工时,把这些具有侨乡特色的碗带到海外。时至今日,在很多海外华侨的家庭里,双喜碗仍在被使用着。
日前,江门开平市仓东村仓东遗产教育基地举行了一场侨乡历史文化——“鬼画符”双喜碗研讨会。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谭金花,美国圣奥拉夫大学艺术和艺术史助理教授吴朋,台山市台山玉协会会长、知名收藏家伍健文等,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藏爱好者及游客讲述了侨乡“鬼画符”双喜碗的前世今生。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文生
“鬼画符”双喜碗遍布侨乡大地
据介绍,“鬼画符”双喜碗又称缠枝青花双喜碗,分布在江门侨乡、中山、佛山等地,其中以江门数量为最多。谭金花介绍,160年前,五邑地区的华侨为北美铁路建设贡献了巨大力量,他们不仅被镌刻在北美历史的篇章中,更为中美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成为侨乡江门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谭金花介绍,在美国的铁路营地发掘出大量的瓷器碎片,这些瓷器碎片与遍布在江门侨乡大地上的“鬼画符”双喜碗是同一种器型。可见,当时五邑华侨出洋时,便把这些瓷器带到了国外,一解乡愁。
谭金花祖籍开平市,“那时在农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这种双喜碗,开平市仓东村有几十栋明代至清代建筑,保存着大量的‘鬼画符’双喜碗。”谭金花说。开平市东仓村是一条华侨乡村,当地大部分的村民移民到国外,而“鬼画符”双喜碗跟随着他们的足迹,走向不同的国家。
吴朋介绍,目前“鬼画符”双喜碗已遍布全球许多国家。多年来,吴朋在美国等地深入到许多华侨家庭里了解到,许多华侨家里,仍然保留着这些双喜碗。作为一名艺术家,吴朋从19世纪早期修建太平洋铁路华工的照片上获得创作灵感,分别制作出缠枝青花双喜碗、青花小瓷碟子等,并在许多公共空间和机构、美术馆里展出。吴朋介绍,当年“鬼画符”双喜碗随着华侨的足迹走遍全球,已成为连接海内外华侨的文化纽带。他希望通过他的作品讲述这段历史。
象征吉祥和喜庆
伍健文是台山市“鬼画符”双喜碗的收藏家,他当天拿出数十只双喜碗藏品,讲述双喜碗的前世今生。伍健文以他收藏的缠枝花青花双喜碗为例,讲述从明代到清代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缠枝花青花双喜碗的特征以及在民间的使用情况及其历史文化含义。
据介绍,在江门五邑地区,明清时期在民间使用的青花碗,以这种“鬼画符”双喜碗为最多,这种碗是当时民间最常见的日用瓷器。“鬼画符”双喜碗是民间的称呼,收藏界称其为“缠枝青花双喜碗”,因为其外部有缠枝花造型和双喜两字,图案普遍比较潦草,因此被当地居民戏称为“鬼画符”双喜碗。“鬼画符”双喜碗始于明代,制作工艺源自景德镇,后来流传于广东等地。在江门地区,以台山、新会等地居多。“清代时,台山、新会及茂名都有生产窑口,这种青花碗是明清民窑最为普遍的器型。”伍健文说。
在明清时期,结婚嫁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和文化,且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鬼画符”双喜碗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在乡村婚礼、生日等喜宴上,都会使用这种双喜碗,寓意大吉大喜、花开富贵、喜庆吉利等。记者了解到,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热衷收藏“鬼画符”双喜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