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都市新闻

书坊街的地名是怎么来的?

清代广州书坊街跻身全国“文化地标”之列

王月华

本文字数:1142

  羊城讲古9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月华

  “《福尔摩斯》,三毫;《明季稗史》,九毫;《致富全书》,三毫;《广东英雄》,一毫……”这是100多年前广州城里双门底(今北京路)大街一带数十家书坊的畅销书籍。那时,从现在的书坊街,向东折入西湖路,接着由西湖路折入北京路,直至财厅一带,密密匝匝集中了数十家书坊,从严肃书籍到言情小说,无所不刻,无所不卖。这一带当年跻身全国文化地标行列,书坊街之地名也由此而来。

  从书坊街走到北京路财厅一带,只有千把米的路程,十几分钟也就走完了。不过,若回到一两百年前,这里可是聚集了上百家书坊,“书坊街”的名称正是由此而来。那时候,一家书坊就是一个小小的出版社,临街的店面卖书,后面就是印刷工场。什么黄历、唱本、医书,乃至“经史子集”等学术书,只要客户有需求,就可以印刷。上百家“出版社”聚集在巴掌大的一块地方,从九曜坊的“麟书阁”“翰元楼”“锦书堂”,到西湖街的“汗青斋”“行远堂”“刘云阁”,再到双门底的“文远楼”“古香楼”“伟文堂”,一路鳞次栉比,十分热闹。

  据学者研究,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广州书坊之多,在全国仅次于北京和苏州,位居第三,所以从书坊街到双门底(今北京路)一带,当时是闻名全国的“文化地标”之一,凡是到访广州的读书人,都要到这里转一转,否则就算白来了广州。

  那么,这一带为何云集了这么多书坊呢?这当然与其地理位置有关。当时的人们站在双门底大街的城楼上一望,北边不远处,是一排排的衙门,那时的官员都是文人,书坊大量的刻书印务,就从这些衙门里来;往南,则是设在九曜坊的提学使衙门,那是省内主管教育的最高机构,东面是广府学宫和番禺学宫,西面是南海学宫,总而言之,读书人都在这里扎堆。

  书坊间竞争激烈,印刷技术自然要精益求精。最初流行的雕版印刷,广州书商刻的统称“广版”,制作精良。令人意外的是,当时很多书版都是由一字不识的女工刻成的,她们刻版完全就是“依葫芦画瓢”,居然能刻出一部部学术经典、通俗小说、黄历唱本,还能获得市场认可,实在是个奇迹。

  据学者研究,到了近代,印刷技术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世纪初,一些专业的制版公司率先从西方引进“电版”技术,利用机器进行排版,雕版印刷升级为机器制版,一下子有了“鸟枪换炮”的感觉,书坊街一带出售的书籍也渐渐旧貌换新颜,大大改善了人们的阅读体验。

  100多年前,《福尔摩斯》已在广州市面热卖,很能说明当时广州的“国际化程度”。再看1918年8月一期《国华报》刊出的“破天荒新小说”之书单,更让人读来忍俊不禁,有《广东英雄》,也有《广东女英雄》;有《广东才子》,也有《广东女才子》;有《广东花月记》,也有《广东奇人》,每本书都有“广东”二字,可见书商对本土市场的看重。关心本地,同时放眼世界,这也很能说明广东人的心胸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都市新闻 A6书坊街的地名是怎么来的? 王月华2024-05-06 2 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