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阅读月到来之际,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发布了持续两个月的“2023年度全民阅读满意度调查”结果,本次调查深入分析了14155名市民阅读数据,并了解市民需求,调研显示,超过六成受访者盼望中山增加藏书种类和数量。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姜永涛 通讯员国中调
市民阅读活动参与率逐年提高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山全市纳入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共有公共文化阅读阵地四百余个,涵盖市馆、各镇街分馆、行政村(社区)图书室、香山书房、邻里文化家等公共阅读空间。
调研显示,阅读设施覆盖率持续增长,市民参与公共阅读便捷度持续提升。86.9%的受访市民表示居住的小区附近有阅读场所,近半数(49.2%)表示有公共图书馆/24小时街区图书馆,超过四成(42.4%)表示有社区书吧(香山书房),近四成(37.9%)表示有农家书屋。
调研显示,中山大力推进“全民阅读”成效显著,市民阅读活动参与率逐年提高。2023年受访市民阅读活动整体参与率为85.0%,较2022年上涨6.7个百分点,较2021年上涨8.4个百分点。
从年龄看,中青年群体阅读活动参与较积极,阅读活动参与率与年龄段整体呈倒“U”型结构,19岁至25岁群体为82.9%,26岁至35岁群体为86.1%,36岁至45岁群体为85.2%,均在80%以上。
从学历看,学历与阅读参与率整体呈现正相关趋势。初中及以下群体为80.1%,高中群体为78.7%,大专群体为82.8%,本科群体为87.7%,研究生群体为88.6%。
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群体较未婚群体参与阅读活动更频繁。已婚群体阅读活动参与率为86.4%,较未婚群体高4.6个百分点。其中,已婚有子女群体表示“经常参加”阅读活动占35.8%,较已婚无子女群体对应指标高13.9个百分点。说明“是否有子女”对阅读活动参与有较大影响,父母们带孩子参加亲子阅读活动较多。从侧面反映中山在组织“亲子阅读”等活动实效较好。
从职业分布来看,公职人员、企业职工、自由职业者、私营业主阅读活动参与率较高,对应比例分别为89.7%、85.0%、84.3%、83.9%。
过半受访市民纸质阅读减少
本次调研相关负责人介绍,大部分受访市民阅读支出稳中有增,与往年相比,表示今年传统阅读支出增加的受访市民占51.9%,表示基本无变化占12.1%,表示略有减少占36.1%。其中,表示增加的男性群体比例更高,占53.5%,对应女性群体比例为49.9%。
随着信息时代电子设备的普及,数字阅读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从传统纸质阅读时间变化情况看,23.1%的受访市民表示用于纸质阅读的时间有增加;20.3%表示无变化;56.9%的受访市民纸质阅读时间有所减少。主要影响因素在于转向了数字阅读(35.6%)、刷短视频(11.7%)、工作太忙或其他原因(9.2%)。
数据显示,2023年受访市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10.9本,人均电子图书阅读量为9.3本。过半数(51.0%)受访市民年均图书阅读量在10本及以上,较2022年的40.0%增加11个百分点。本次调研显示,受访市民对居所附近购书环境、身边现有阅读环境、新增书店建设、现有的公共阅读硬件设施、全民阅读资讯宣传成效、品牌阅读活动、免费数字阅读平台建设、阅读推广氛围、扶持实体书店活动、图书资讯获取途径等10项全民阅读工作成效的评分均在8分以上,总体得分为82.7分,达到“比较满意”等级。
市民期盼
期盼进一步加强阅读基础设施建设
调研显示,超过六成(60.6%)受访市民希望提供丰富的藏书种类和足够的藏书数量。过半数(51.7%)受访市民希望提供完善的阅读设施,近半数(48.1%)希望提供舒适的阅读空间。多种阅读媒介、科学的阅读指引也获得一定关注,对应比例分别为46.2%和32.9%。部分市民期待加快香山书房规划建设。
期盼进一步优化数字阅读服务
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简单易得的数字媒介阅读越来越引人关注,中山市民对数字阅读兴趣愈加浓厚。调研显示,丰富电子出版物资源库(含电子书、报刊)、发放定额电子阅读券、拓展听书资源库和精品课程视频资源库备受期待,对应比例分别为61.2%、56.1%、55.4%、34.6%。
期盼进一步拓展城市阅读空间
调研显示,加强公众阅读服务是市民对城市阅读空间服务的一大期盼。另外,信息咨询、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也是市民重点关注的方向。部分市民期待加快镇街的香山书房、图书馆中图书更新频率,增加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籍供给。此外,受访市民对在城市阅读空间举办的各项阅读活动亦有不同期待。
市民建议:增设24小时无人值守阅读场所
上述负责人介绍,调研中,部分市民反馈图书馆闭馆时间早,下班后没有合适的场所阅读学习。建议在现有阅读场所内设征求意见公告,了解该地区傍晚至夜间阅读的实际需求情况,结合“人脸识别”智能管理,视条件增设24小时无人值守阅读场所。
二是解决“无书在馆”难题。建议统计单一书籍借阅频率,对于部分高频次借阅书籍,考虑增加采购量,满足市民阅读需求,减少市民“喜欢的书不在馆”情况的发生。加强优质书籍供给,进一步加强总分馆联动机制,促进图书流通。
三是拓展数字阅读资源。进一步开发学术阅读资源,为高校学生等有查询学术期刊文献需求人群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