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要闻

阅读,让心灵长出眼睛和耳朵

王月华、林琳、张宇、梁意聆

本文字数:3202

扫码看好书推荐

小朋友在认真阅读。

小朋友在书架旁选书。

  手机刷短视频,时间在指尖飞逝;下班回家沉迷刷剧,一刷就到了深夜;点开微博热搜,各种消息充斥大脑……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习惯了碎片化阅读,你有多久没认真看一本书了?现在还能不能沉下心去专心阅读?今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听广州日报的小编们跟你聊聊读书那些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月华、林琳、张宇、梁意聆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栏目策划/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曹腾、张宇

  阅读一直是我值得信任的朋友

  很早以前,看到一个哲学家的观点,说一个人要过得幸福,重要的是不要失去惊讶的能力,尤其是对看似平常的事物失去惊讶的能力,比如对空中的一片云彩,一地灿烂的阳光,一只闯进窗户的蜜蜂,甚至对自己能好好走路的脚丫,都不要习以为常。“这两只脚居然能让我想去到哪儿!”这样,能给你带来幸福感的源泉就永不枯竭。

  在儿童身上,我们时常可以发现这种惊讶的能力。做编辑这么多年,一直对一张照片印象深刻,时不时就会想起来:暮春午后,刚刚下过雨,一个孩子牵着爸爸的手走过街头,有一只塑料袋在风中飞起,这个孩子盯着塑料袋,眼里充满惊讶和喜悦,似乎在问,塑料袋什么时候变成蝴蝶了?那一刻,凡是看见这个孩子眼神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羡慕他。

  要保持住这份惊讶和喜悦,真不是一件易事,尤其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简直就像保住一个童话。哪怕每天有一小点惊喜的感觉,都弥足珍贵。对我来说,阅读一直是个值得信任的朋友,帮助我重新习得对生活惊讶的能力。

  平常时间碎片化,所以读书读得很杂,翻开一本博物学书籍,它会告诉你蚊子在显微镜下居然有莫可名状的美丽;翻开莎士比亚的戏剧,原来一个爱逗乐的小女仆的心理状态在我身上也可以找到;翻一点人体解剖学,一个人的身体既是对称美,也是非对称美的杰作……因为看得杂,有时囫囵吞枣,但带着这些印象再来看周围的世界,看自己,时不时也有那么一点惊喜,还真是有点意思。

  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女主角和她的义女生活在荒原地带,小女孩问她,有什么可以带她走出荒原,女主角说,阅读可以让你心灵的眼睛看得很远很远,远过这片荒原。在生活被快节奏和短视频几乎淹没的今天,我们更需要阅读,帮助我们的心灵长出眼睛,长出耳朵,看到生活里的一个个平常事物的美丽,听它们时不时发出“微小的笑声”。         (王月华)

  文字里隐藏着绝妙的音乐

  下雨的傍晚,最适合开一盏灯,看一本书。假期在乡间民宿,坐在明净透亮的落地窗前,窗外绿竹拔地而起;奔波在一个人的旅途上,飞机或火车穿梭在黑夜里,窗外偶尔可见远处亮光时……在这当下,都需要一本书。翻开书页,安静下来,就像打开一扇任意门,到达一个只有自己的地方,在篱笆下、草原上、溪水边……那些白纸上的黑字,印刷得如此秀丽,读起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心里撞,不是润物细无声那种,是空阶滴到明的滴答、滴答、滴答。

  文字里隐藏着绝妙的音乐,要探究是什么音乐,必须储备一个强大的音乐库。有的书很适合勃拉姆斯,比如冯至翻译里尔克的《给青年诗人的信》:“这种寂静必须是广大无边,好容许这样的风声风势,得以驰骋。”有的书必须佐以巴赫,比如克里希那穆提,“生存也许包含着努力,可我们考虑的是‘成为’的过程”。斯坦尼斯瓦夫·莱姆的小说与斯特拉文斯基更搭:“在背后灰暗的天空衬托下,飞船矗立在一片光辉灿烂之中,岿然不动,壮丽至极,看起来委实天下无敌。”

  遨游在书本里,走进过去、现在、未来,看到陌生或熟悉的景象,观察作为个体在时代背景下的命运,尝试了解、理解、共情,在他人的哲思里获取提纯的经验、顿悟、灵感,充实自己面对生命无常的智慧。

  克里希那穆提说,“思索与幻想是对真实的障碍”。无论对书本的世界多么眷恋,我们最终还是要放下思索、打开头脑,回到真实的世界里,重新感知真实,体验属于自己的未知人生。   (林琳)

  一年在地铁上看完28本经典科幻小说

  当今社会,无论是坐地铁还是坐飞机,几乎人人都在刷手机。而我,更喜欢在坐地铁或者动车的时候捧着Kindle看会书。即便是生活在碎片化时代,想要完整看完一本书也不是那么难,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单纯利用坐地铁和城轨的时间来看Kindle上的电子书,结果一年下来看完了28本经典科幻小说。

  于我而言,书籍就像一双能够看透古今、穿越未来的眼睛,带我遨游那些无法达到的远方。我小时候爱看各种经典世界名著,尤其爱看外国小说,不管走到哪儿都要带上一本书随时随地翻开看。长大以后,我涉猎的维度越来越广,历史和人文社科类成了我的心头好。

  先文学,后历史、社科的阅读顺序不一定就是科学的,但记得网红董宇辉在某次直播中,说了这么一句话:“孩子,如果你想读书,我建议你一开始先看经典的文学作品,只要是获奖作品都可以。看文学小说,不但能够提升阅读者的阅读兴趣,还能够帮助阅读者洞察人性。”

  或许是因为有了一定的文学积累,让我渐渐对这个世界有了与同龄人完全不同的见解;后来再读历史,也渐渐地学会了“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风浊清扬”的道理;再到如今最爱看社科类书籍,因为自己的世界观早已形成,看到那些过时、胡扯的观点能轻蔑一笑,读到那些兼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论述,就像在茫茫大海里寻到宝藏一样喜出望外,不管怎样,只要开始阅读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读书能让我感到快乐,所以很多时候并没有量化目标,比如一年内必须看多少本书,而是在某个阶段对什么感到好奇、有趣,就去看相关的著作,这也是离开学校后一种从书本里汲取知识的方法。            (梁意聆)

  听书让我不再做“手机控”

  平均每天将近7小时的手机屏幕使用时间,让我意识到自己已彻底沦为手机控。每天频繁地刷微博、小红书、微信,时间在指尖中快速流逝,也给我带来了不少的空虚感。似乎在碌碌无为的悔恨中,我重新开始读书。对着手机小屏幕读书似乎对脱离手机无益处,于是我下载了某读书App,开始听书。

  要说听书给我带了什么好处,那可就太多了。听书,能助睡眠。因着喜欢村上春树,爱屋及乌地将村上喜欢的卡夫卡全集也放在了书架上。可一听卡夫卡的书,不到二十分钟,肯定会困得受不了,于是便呼呼大睡起来。等醒来之后,发现迷迷糊糊睡了一两个小时,整个人也精神了不少。

  听书,能消解孤独。要说生活中能有多大的乐趣去填充时间,对我而言除了画画,就是听书。清晨的阳光正好照在我的小书桌上,我可以一边享受着早餐,一边听着老舍的《四世同堂》。昨天听完了第一部《惶惑》,今天开启第二部《偷生》。我好像又进入20世纪30年代末北平陷落的日子,跟着齐家大少爷齐瑞宣在北平四合院里度过了一个个煎熬的春夏秋冬。

  听书,能打开新世界。以前读纸质书时,总是因着学业需要或者喜欢某作者才去买他的书。要说随便买下一个作家的书甚至是全集,一方面觉得没那么多钱,另一方面也觉得没那么大地方放。可听书的好处是,你翻到一个稍感兴趣的作家,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和金钱,就能把书放在书架上,慢慢地听起来。因着这个便利,也听了很多之前未曾涉猎的书。随着听书的范围扩展,也发现文学海洋有很多优秀的人,在等着自己去探索。

  虽说,听书远不如对着纸质书或者电子屏幕看书,但能在听书的时光里汲取一些有益的营养,对我而言也够了。        (张宇)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要闻 A6阅读,让心灵长出眼睛和耳朵 王月华、林琳、张宇、梁意聆2024-04-23 2 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