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多维观看: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素描教学研究与对话”展览开幕式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举行,展出500余件素描作品,展期至5月5日。
本次展览将广州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所藏的各个时期重要的素描作品进行了集中呈现,有不少作品是首次与观众见面。其中,不仅包括李铁夫、胡一川、苏天赐、全山石等名师大家,也同时展示了贾克梅蒂、布列松、阿利卡等欧洲艺术大师的素描作品。展览的素描作品时间跨度近百年,呈现了学院框架下素描的多元可能性。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巧蓉 通讯员 江粤军 图/主办方提供
见证素描发展脉络
素描,作为一种艺术媒介和造型方法早已有之,如古希腊壁画雕塑的草图,中国传统绘画的粉本等。素描作为课程是16世纪美术学院产生后开始设立的,20世纪初进入中国美术教育的教学体系中,已拥有百多年的历史且脉络很清晰。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教授表示,此次展览是近年来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素描教学研究展,也是两所高等美术学府对素描教学与学术文脉的全面梳理。展览分六个专题呈现了两校近百年来的素描创作与教学发展脉络,从中可以看到20世纪以来素描在绘画造型方式、风格流变中所起的作用。
作为迄今所知最早到海外学习西方艺术的中国人,“中国油画第一人”李铁夫不仅最早将西方学院派油画引介到中国,也最早将欧美素描的观察方式、造型理念引入中国,不仅深刻影响着广州美术学院的基础教学传统,也促使中国美术视觉观念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李铁夫《夜战马超》《卧虎》等素描作品就在本次展览中展出。
中国美术学院在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造型能力的训练与锤炼。林风眠在建校之初就提出“严格的基础,自由的创造”的核心教学理念。1993年,旅法艺术家司徒立将具象表现绘画的基础理论引进国内,重建素描写生的问题意识,由此触发了美术造型学科的巨大变革。这些关于素描的教学主张,鲜明地反映了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特色和学术文脉。
开拓素描多样可能
此次展览以两种叙事并行的策展思路探讨“多维观看”主题下当代素描的多重身份,从多个维度充分展现两校素描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特色,以及各自在中国美术教育历程中发挥的作用。展览力图通过对话、互鉴的方式,深度挖掘绘画专业素描教学的多样可能性。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教授表示,这个展览反映出两校共同点:坚持锐意创新,拓展多样化的素描教学课程;以开放的姿态对待素描,注重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在拓展素描思维、强化语言意识及观念变革上所做出的努力及探索。
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蔡拥华教授表示,面对当下这个新技术、新科技不断变革的时代,只有将素描置身于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之中,整体审视其在建构新的视觉形态方面的作用,并由此透视出其背后的思想意识和机制形态,才能进一步释放素描在美术学院基础教学的作用和活力。
“这个展览上的很多作品都是不同时期的素描课堂留校作业,我们可以顺着它穿越到那些历史时刻,去感悟那个写生时的专注,调整画面时的持重艰难,也能看到学院素描那种层层深入的肯定和帅气,更重要的可以看到时代更迭社会变迁之时,伴随艺术思潮,那些历次素描教学改革的动因和创新的力量。”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曹晓阳教授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