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的一个夏夜,广州滨江西路珠江畔,一对对的年轻男女依栏而立,亲昵地窃窃私语。江水悠悠,对岸的建筑群在灯光的勾勒下给夜色点染出几许迷离。车灯划出长长的光影,好像乐谱上的线条。
这件《珠江河畔夜浪漫》是杨对荣拍下的无数广州都市风景中的一张。将近40年过去,那些镜头中的年轻人,已经不知去往何方。“我最近还想去同一个地方再拍一张”,杨对荣说,“不过今天的年轻人,好像不太这样子拍拖了,哈哈!城市变化好大,多了很多可以去的地方。”
从1968年开始接触摄影,杨对荣的镜头里记录下了广州城市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当中有机场选址、南沙建设这样的“大事件”,更多的则是平静如水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景象。而就在这些平静的画面后面,却让我们看到广州这座城市中蕴藏的勃勃生机,看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那独特的、阳光、向上的浪漫气息。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配图均为 杨对荣 摄影作品
镜头里,任何时候都不会消失的记忆
20世纪70年代,仍在新滘公社从事文化站工作的杨对荣经常去拍青年活动,给那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留下了不少记录。
在他拍摄的照片中,有一张从江面上拍摄的莲花山。画面远方,莲花山凭水耸峙,在日光投射中显得格外壮观。而更吸引人的,是从山前驶过的一艘大船。那是当年在珠江水面上仍很常见的木帆船,硕大的几面帆张开着,为莲花山添置了最漂亮的前景。“这样的船,后来很快就看不到了,这是那个年代的标志。”杨对荣说。
现在已经荣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莲花山古采石场也是杨对荣当时拍摄的对象,“当时那里开了几条路,人可以过去,但人也很少”,他说。过了采石场,有一片老的民居村落,再往前是香蕉林,再出去就是珠江江面了。20世纪80年代,杨对荣在这里,为老村留下了一组宝贵的影像。
“你看,这是莲花山渔村阿婆上楼远望及织虾笼的照片,其他的都是打鱼为生的水上人家。最后那张是运沙建新村!”杨对荣一张张地点过去,言语间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画面中,各式各样的木船上,人们或者结网,或者摇桨,船上晾着衣服,而在那位阿婆登高远望的木船背后,是崭新的砖瓦房,仿佛预示着美好未来。
1979年夏,杨对荣与时任白云区文化馆的摄影师冯子祥一起到番禺石楼考察群众文化工作,从市桥乘渡轮,经过七八个小时到达。沿途,他用一台只有标准镜头的海鸥135相机拍下了一组珠江的美景,“你看这个烟囱是岸边的砖瓦厂,一路上有好几个。”
另一些城区的变化也同样令人震撼。“你看这几张图,拍于广州大桥东侧原科甲涌出口珠江河面,20世纪80年代初这里还是广州东山火柴厂的木材储运中转场。你看当时还有人在这里撑船,这是在水上搭的房子,是这些工人的工作间。”他说,“如今这里已建成海心沙亚运体育公园,河两岸高楼林立,是天河区商业金融服务中心。”
又如琶洲塔,1978年的它,脚下被一片甘蔗地和菜田围绕,“当我前几年再去时,很多新楼拔地而起,原来的旧房子早已不在,而塔不会,它是文物,是任何时候都不会拆去的记忆。”他说。
在本世纪初他拍下的镜头里,南沙港刚刚建起来,与林立的装卸设备相伴的,还有显得空旷的码头。“当时从这边望过去真的是没什么可拍的,因为都是平的,种菜、种香蕉的一大片,没有标志性的建筑,也没有工厂。”而镜头一转,这两年的镜头里,堆满港口的集装箱,让人一望可知海运的繁忙。
无声的变化,在日复一日的记录中保存下来
“我做过中学老师,当过国家干部,干过摄影记者和编辑,但归结起来就是干一件事——摄影。”杨对荣说。
杨对荣拍过一张赛龙舟的照片。“这张照片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他说,1979年赛龙舟重新举办,新滘公社准备在仑头村对出比较开阔的河面搞龙舟景,百姓们欢天喜地,来自番禺、增城和南海等多地的农民会合在一起,从各个村划着农用的木船来看龙舟景。目睹了这一场景的杨对荣心潮澎湃,拍下了这幕盛况。
1972年,杨对荣从新滘文教办公室调到公社的文化站当站长。他经常带着文化站配的海鸥相机下乡,到农村去采访,去拍摄老百姓的生活、工作和劳动场景,还有他们的文化体育爱好,“可以说海珠各个村落都留下我的印记了。通过这部相机记录了从20世纪七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整个都记录下来。”
“你看这两张,农民在挤牛奶,当时已经可以这样用机器来挤奶了。这张是老农在研究怎么提高产量,当时有了奶牛场,大家想各种办法。”他说,“这张是龙潭村一个农民,他承包了土地后,就带着喷雾器去杀虫,因为我认识他,在路上碰到他,当时聊了一下,一边聊一边给他拍照。他的内心世界已经表达了富起来后高兴的心情。”
“这是广州第一家生产队办的酒家,是联星大队的西华生产队办的。改革开放初期,他们跟南方大厦合作,办起了这个‘菩提园酒店’,可以住也可以吃。从负责人到其他工作人员,都是洗脚上田的第一批农民工。”
在他拍摄于1980年的《小富人家》中,徐永溢夫妇一个在擦拭着崭新的摩托车,一个在衣车前忙碌缝制衣服,家中电视机、冰箱、收录机,当时最新式的电器产品一应俱全。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种花、种菜、养鸡、养鸭、养奶牛……家庭副业越来越多。杨对荣带着广州农民的摄影作品去到北京,用影像呈现当时的广东生活状态和农民的精神面貌。
1987年的《西濠路美食节》画面中的人人餐馆,是全广州第一家24小时餐馆。短短的一条西濠路,云集了餐馆、电影院和百货大楼,热闹非凡。
56年来,伴随着杨对荣的城市风景,有的似乎恒久不变,有的则是变化万千,正如珠江的奔流不息,许多时代的无声变化,就在他日复一日的记录中,在30多万张照片里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