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广东

肇庆一处岩石群创下文化史奇观

逾600文人集体为其吟咏

于敢勇

本文字数:1683

大豪岩岩石群

  大豪岩位于肇庆市封开县平凤镇广峰村委的大袍自然村,四面环山。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清朝咸丰年间,大豪岩曾吸引全国六百余位名流和文人墨客对它进行吟咏。这一切,都为这片岩石群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于敢勇 通讯员李天文

  是中共封川县委诞生地

  大豪岩是由光岩和黑岩两大岩组成的岩石群。光岩里有个被称为“仙迹”的罗隐神仙脚印。相传神仙罗隐路过此地被美景吸引,便降下云彩,右脚踏在大豪岩一块石头上,留下清晰的右脚印;又怕脚印受损,遂搬来两块巨石(又叫阴阳石),搭在脚印的上面和左面,形成一个大约60平方米的天然山洞。后人发现脚印后,在大豪岩旁建起大云寺和简良书院。再后来,简良书院还走出了四位黄埔军校的学生。

  除了拥有得天独厚的美景之外,这里还是中共封川县委诞生地。2016年,封开县组成调研组到平凤镇广峰村一带进行考察、取证,确认这里的大豪岩就是中共封川县委的诞生地,为封开县的早期党史研究补上最为重要的物证。

  据封开县党史办工作人员介绍,封川县委成立后,封川二区的部分农会骨干和农民自卫军从铜镬大山秘密返回封川县境内开展地下工作。选择驻扎在大豪岩附近,与它绝佳的地形条件分不开。群峰之中,五重戒备保护着这片如初生婴儿般的红色圣地。第一重来自农民自卫军修筑三条环山战壕,分别位于大豪岩的山顶、侧峰和前山,进山的人都逃不过卫兵的眼睛。

  第二重保护是红泥角山脚下田野中的岗哨。当地村民在田里放牛,若有人进山或发生情况便骑牛背,睡觉或玩耍则表示无事。而位于第三重保护的红泥角山上岗哨卫兵看到后,就摆动帽子:向外摆,表示有人进入,向里摆就是无事,从而传递山外信息。

  大豪岩主峰北面有一地名叫牛头坪,是一个“U”形的山口,这里是第四重保护的岗哨。这里较隐蔽,敌人若从半山向下攻击,毁灭性更大,因此农民自卫军在此重兵把守。第五重保护是在大豪岩主峰北面一块突出大石上的岗哨,与红泥角的岗哨遥相呼应,山下村庄小路尽收眼底。

  有了这五重戒备,封川县委的工作人员在收到警报后,3分钟内便可作出隐蔽或撤离的决定,切实保护红色政权的安全。

  集中清朝600余位作者的诗文

  前不久,肇庆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王灿的《封川新辟大豪岩题咏录点校》一书正式出版。这是对大豪岩题咏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肇庆本土古代文献整理的新进展。

  书中记录,清朝末年,封开县出现了一部独具特色的文学文献《封川新辟大豪岩题咏录》。该书是清朝末年的众多翰林(共二十余位)、进士、举人乃至僧道、女史等各界人士对“大豪岩”题咏留下的诗文集。该书作者多达六百余人,诗文原文总字数约10万字,体裁包括诗、词、歌、赋等古代各种文体,长者数百言,短者几十字。《封川新辟大豪岩题咏录》的最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在几乎同一时间段,集中了六百余位作者对一个并不大的景点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吟咏。“这在我国的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甚至可以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王灿表示。

  王灿对《封川新辟大豪岩题咏录》一书考证时指出,这本书并不是以往所误认为的是那些众多的文人学士亲临封开大豪岩本地后写的,而是刘振福及其家人用画画下来并寄赠给各位学者,用征文征诗的形式从各位作者那里获得诗文后,用了很长的时间汇集成册的。关于这点,民国时期的女学者冼玉清有过一篇短文,而且本诗文集里面的诗文,也都说得很清楚。另外,作者也确定是六百余人,而不是坊间流传的各种不同数字。

  王灿告诉记者,这个10万字的古籍复印本是没有任何标点的古代木刻本,他花了一年多时间进行输入、校对,并经过多次复核后才最终成书。诗文中的生僻字相当多,输入难度很大。“由数百位作者同时集中吟咏同一处名胜而形成篇幅达十万字的诗文集,这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乃至世界古代文化史上亦绝无仅有,堪称一绝。”著名文献学家杜泽逊表示。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广东 A11逾600文人集体为其吟咏 于敢勇2024-04-15 2 2024年04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