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都市新闻

贝壳嵌入窗 夜月半朦胧

王月华

本文字数:1127

  羊城讲古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月华

  翻开古代本地文献,“明瓦窗”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词,它到底是用什么做的?是怎样装点古人的生活的?又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美好的痕迹,来让我们欣赏?今天,就让我来说一说。

  桐油纸糊窗 遮风又挡雨

  在玻璃于清代末期逐渐普及以前,古人用什么来糊窗户呢?对这个问题我们多半会脱口而出:用纸呗,古装剧里不是常有刺客用舌头舔破窗户纸,往里偷看的镜头吗?

  嘿,这个答案只对了一半。要知道,纸是汉代才发明的,直到唐代,还贵得很,而根据考古学家发掘出来的汉代明器,汉代年间的广州民居早就有了窗户,在唐代以前的漫长岁月里,平民百姓哪有钱买窗户纸?其实,据学界的研究,唐代以前普通住家的窗户,构造还是很简单的,墙上开一个方形大洞,竖几根木条子,外面装一个可以开合的木板,白天打开,晚上关上。不过,平民百姓过日子也没那么多讲究,夏天来了,就在窗口挂块草席或者破布,木板就不用关了。反正家里也没啥可偷的,贼都懒得惦记。

  宋代以后,造纸工艺日趋进步,窗户纸开始普及了。不过,普通的纸,风雨一打就破。聪明的民间工匠就发明了桐油纸,简单地说,就是在纸上涂上厚厚一层桐油,就有了防水功能,刮风下雨也不怕了。古人用的油纸伞,也是同样的原理。

  用油纸糊窗户,可以遮风挡雨,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可是,一来油纸毕竟不牢固,风雨大一点,或用得久一点,难免会损坏,经常更换,也是麻烦事,还费钱;二来窗户一关,就关住了外面的风景,多少是个遗憾。

  打磨好贝壳 用来镶嵌窗户

  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古代广州城里的工匠,打起了贝壳的主意。贝壳打磨后,可以用来镶嵌窗户呀,又牢固,又不完全遮挡光线,问题不就解决了!现在我们去游览可园或余荫山房,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窗户,它们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叫作“蠡壳窗”,又因为被打磨后呈半透明的状态,所以又叫“明瓦窗”。

  清代诗人黄景仁曾写过一首诗,里边有“鱼鳞云断天凝黛,蠡壳窗稀月逗梭”的句子,从用贝壳镶嵌的窗内往外看,天上的月亮与云彩,都被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虽看不真切,倒也别有风韵,所以,“蠡壳窗”还有一个别名,叫作“丽壳窗”。

  将贝壳制成可以镶嵌在窗户上的明瓦,是个技术活。工匠选好优质的蠡壳(也就是贝壳),先得放上一年,来去除异味;接着用清水浸泡并反复刷洗,然后要根据木格花窗的样式来切边,花窗的样式越繁复,切边就越麻烦。接着,工匠用小刀把过厚的蠡壳一片片劈薄,劈完后再打磨抛光。经过这一道道复杂工艺处理的蠡壳,才有了被镶嵌到花窗上的资格。

  据史料记载,早在南宋年间,蠡壳窗已在岭南出现,到明清年间更是流行,与纸窗并驾齐驱。清代末年,玻璃开始在民间普及,蠡壳窗迅速从人们的生活里淡出。今天,在陈家祠、可园、余荫山房等地方,我们还能欣赏到它们的美丽风姿。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都市新闻 A8贝壳嵌入窗 夜月半朦胧 王月华2024-04-08 2 2024年04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