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
中央党校教授王小广:
建立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机制
新质生产力体现着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新”和“高”囊括了其两大特点,“新”即创新和更新,也就是技术和生产方式或模式实现新突破;“高”即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在战略与实践上也具有重大意义。新质生产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是形成新的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适应需求升级的需要,以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优精”的重要转变。
供给端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是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其关键又是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使新质生产力主导经济与社会发展,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的一个原因就是近几年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新质生产力还未形成大气候,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堵点,科技自立自强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立还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关口突破”。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突破阶段的战略手段,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在战略上予以高度重视,摆脱传统发展方式与路径,以创新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实现生产力的战略性跃升。同时,要掌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建立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机制,提高创新能力和风险投资的成功率。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谢绮珊)
市委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仙凤: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做到三个结合
顶层设计要与地方实践相结合。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地区差异明显。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树立全国“一盘棋”意识,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区位特色优势与功能定位,制定新质生产力中长期发展规划,发挥举国体制优势,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协同发展。同时也要因地制宜,注重地方探索,鼓励地方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比较优势,找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推动不同产业或产业链不同环节创新发展,从而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良性发展态势。
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要素的优化组合,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同时还要关注其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发展。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层逻辑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摆脱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而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因此,在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同时,必须努力推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实现二者的有机衔接和协调发展。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