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十二个之进”
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枢纽经济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在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极其重要作用。“十四五”时期,国家在交通和物流等规划中都高度重视枢纽经济,明确提出要在枢纽经济发展上取得成效。广州作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商贸中心、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国际物流中心,拥有发展枢纽经济的厚实基础、优越条件和广阔前景,理应在我国枢纽经济战略布局中担负重要使命。
锚定“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标高追求,中共广州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以强化枢纽功能之进推动城市能级实现新跃升,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推动交通枢纽向产业枢纽迈进,不断增强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为广州推动枢纽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和城市能级优势进而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提供了清晰的施工图和任务书。
高起点推进枢纽开发建设,拓展枢纽经济承载空间
枢纽设施是枢纽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围绕打造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定位,广州根据超大城市发展趋势与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布局建设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海港、空港、陆港和铁路港等重要交通枢纽设施,基本形成了体现城市发展特点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为枢纽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着眼于提升枢纽经济发展承载力,既需要继续做大做强枢纽设施规模能级,增强其对资源要素的汇聚集聚和吸附承载能力;更需要统筹做好枢纽周边地区更新改造和规划建设,以枢纽设施为核心完善圈层生产生活空间布局,推动枢纽区向功能区和新城区转变,更好实现产城人融合,加快培育枢纽经济增长极。
当然,除了交通枢纽,广州正在加快形成以科研枢纽、科技枢纽、算力枢纽、文化枢纽等为典型代表的一批枢纽设施、枢纽平台或者枢纽区域,围绕这些枢纽开发建设并谋划布局相适宜的产业发展要素和配套公共服务,加快打造具有明显指向性特征的产业功能区、示范区和试验区,拓展多元化枢纽经济承载空间至关重要。
高标准构建枢纽连接网络,拓展枢纽经济辐射空间
畅通高效的交通、信息、经济和文化轴线联系和网络联系,是实现枢纽与腹地空间双向开放和枢纽功能向外拓展的基础,是枢纽可以成为高端要素资源的集聚地、流转站、“增值屋”和调控室的重要条件。从全球范围看,以广州为扇心的东南亚扇形区域和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区域面积广阔、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市场空间大,世界级大城市分布较少,广州作为枢纽门户城市的地位具备一定优势,是拓展枢纽经济辐射空间的重要区域。
未来,聚焦提升交通联通度,就是积极响应全球经济重心转移和全球城市网络体系演化重组新趋势,持续优化全球领先空港、世界一流港口、世界级铁路网络,巩固提升与“全球南方”等重点地区的联通度,拓展深化与欧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联系度,形成畅行全球的立体式交通网络,加快融入全球枢纽经济体系当中。聚焦提升信息网络联通度,就是顺应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到来,加快建设高速泛在、云网融合、安全可控的数字信息网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全面互联,打造立足广州、通达湾区、服务全国、链接全球的数据要素市场核心枢纽,在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拓展枢纽经济的辐射影响力。
高质量推进枢纽流量转化,拓展枢纽经济市场空间
围绕打通“枢纽建设-流量集聚-要素转化-产业融合”的链路,促进流经枢纽的资源要素转化为所在地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实现枢纽建设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形成“枢纽+”经济发展模式,是激发枢纽经济发展动力活力、做强做优做大枢纽经济市场的关键。
依托机场、港口和高铁站等大型交通枢纽,着力增强所在区域的商业贸易、商务办公、旅游休闲、消费娱乐、生活居住、高端专业服务等功能,加快打造成为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节点;利用要素资源禀赋和区位通达优势因地制宜重点推动临空经济、海洋经济、商贸物流、旅游会展、先进制造等产业发展,形成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依托环五山、环大学城、环庆盛、环南沙大科学装置周边地区等重要创新枢纽型空间,通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龙头企业、领军企业的协同联动,重点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研发机构、科技创新孵化基地、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研院所、高校、创新型企业科研科技资源整合并形成创新联合体,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示范带。
依托广州数据交易所、全球溯源中心、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国家超算中心等重要数字信息枢纽,加快建设数据技术创新和数据服务产业集聚区,在全球数据加速流动的背景下增强数据资源全球化配置能力,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贸易、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数据密集型产业发展。
高水平促进枢纽开放合作,拓展枢纽经济纵深空间
从城市内部看,广州拥有机场、港口、火车站、地铁站、客运站等多个交通枢纽站点,这些交通枢纽在空间上分布广泛,可以成为发展枢纽经济的重要节点。从城市外部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综合性门户城市和交通物流枢纽型城市发展枢纽经济提供难得机遇。
未来,立足广州,顺应建设多中心、多轴线、多组团、网络式城市空间结构需要,统筹陆海空协同发展,推动各枢纽节点之间实现高效互联衔接,站在城市发展全局高度优化枢纽经济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内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高效集聚扩散,在空间和功能上形成相互支撑、相互呼应、深度融合的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有力支撑“三脉”“三轴”“三核”城市发展战略空间格局构建。
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主动响应都市圈建设、重大平台建设、重要通道建设和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等引发的区域格局新变化,以轨道交通、高快速路为主要方式高效连接大湾区主要交通枢纽成网,推动城际交界地区开发建设,加快将城市外围地区或者边缘地区塑造成为新的枢纽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大湾区枢纽经济。放眼全球,就是通过国际化交通设施网络、企业组织网络、科技创新网络、跨境要素流动网络、交往交流网络的架接和建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着力打通远程联系通道,促进要素资源从全球流向广州、从广州流向全球,全方位提升枢纽经济开放合作水平和韧性发展能力。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