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美术·闲情

避开“盲区”

杨德振

本文字数:997

  在一些公共汽车的右侧前方,贴有这样一句警示语:视角盲区,请勿靠近,提醒人们不要靠近这个视角盲区,因为司机启动车辆后,看不到这个区域的情况,提醒人们不要在这区域内逗留、嬉戏,以免发生碰撞、碾压等意外。

  其实,不止司机开车时存在视角盲区,生活中每个人也可能碰到,例如“眼力”不到或受到某种遮蔽时,我们的视角便会产生“盲区”。有时即使“眼力”到达现场,也依然会产生一些视角盲区,或“视线打折”的现象,影响和干扰我们对人与事的准确判断和对待,从而在为人处世上留下一些遗憾。

  视角盲区可能不大,但不能轻视,不能因小失大。对待视角盲区,若有意识地规避和“消灭”它,它便不会带来致命伤害和重大隐患,但如果漠视视角盲区,它就有可能给我们布下陷阱或设置障碍,让我们不能轻松地生活和工作,甚至造成负面影响。

  除了视角盲区,我们还不能忽略“心理盲区”,它影响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理解和处理情感。“心理盲区”同样属于人生的暗礁和潜流,需要引起重视。

  譬如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很了解别人,但当我们真正深入了解他们时,才发现对他们的了解并不全面。同样,我们可能会觉得非常了解自己,但当我们面对内心的疑惑和困扰时,发现并不完全清楚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这些感觉就像身处迷宫中,周围的一切都清晰可见,但我们的内心深处是茫然的,我们能看到表面的东西,但看不到自己或他人的真实感受和需求,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到底要做什么、要到哪里去、如何走得更好……这些“心理盲区”带来的困惑、迷茫和不安,会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误伤和打击,需要我们及时清除这些“心理盲区”,让人生之路走得更从容。

  如何做到呢?

  一方面,我们需要识己,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会倾听自己的声音,关注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做出正确的决定;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知人,尝试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做出正确判断。当我们真正理解自己和他人所求时,才能建立更深层次的选择与沟通。

  这种方法上的主导性和洞察力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让我们变得更加宽容,还让我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发现更多的解决路径,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活跃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变得豁达、开朗、乐观。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释放自己的情绪,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寻找与自己和解的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面对自己,了解自己,接受自己,避开视角盲区和“心理盲区”,进入到人生的理想状态中。     (杨德振)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美术·闲情 A6避开“盲区” 杨德振2024-03-31 2 2024年03月3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