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欢乐家长群》中,一段校园霸凌片段引发关注:两位高年级学生不仅把一位一年级学生当“免费劳动力”和“免费钱包”,还要求对方在玩过家家时扮演小狗。而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形,一位家长更是表示,如今幼儿园也出现“隐性霸凌”,如自家孩子被同学告知“明天不带玩具来,就不跟你玩了。”
记者采访了解到,如今像这类“看不见伤痕”的隐性霸凌也开始在一些小学低年级甚至幼儿园出现。为何会出现霸凌低龄化?如何识别孩子是否遭受了霸凌?面对校园里的隐性霸凌,父母应该如何做?记者采访了相关心理咨询师。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伟良(除署名外)
“看不见的伤痕”
隐性霸凌在小学低年级、幼儿园也有出现
除了以往那些看得见伤痕的校园霸凌之外,如今更多的霸凌方式可能都变得更为隐秘。
一位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孩子的写字笔隔三岔五就不见一支,后来才知道是被同学拿了。“如果不给对方,还会被贴上‘小气鬼’的标签。”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唐迎婵介绍,小学阶段的霸凌现象体现在多方面。“男孩子之间的霸凌主要表现在肢体上的冲突,他们的矛盾可能只是因为一些小事引发了霸凌者的愤怒,并转化为报复行为。”唐迎婵表示,女孩子的霸凌方式则更为隐秘。例如,一些女生可能因为讨厌某个女同学而拉拢其他人一起说其坏话,甚至怂恿其他人排挤她。“这种霸凌方式使得被霸凌的女孩子有苦难言,因为没有明显的身体伤害,她们很难找到证据来告状。而长期遭受这种孤立、贬低和打击的女孩子,心理上也会受到很大伤害。”
唐迎婵表示,出现霸凌行为往往源于霸凌者提出的要求,如要求对方帮忙或交出某样东西之类的。一旦要求没有得到配合,霸凌者就可能会采取进一步行动,如推搡、排挤或故意说坏话等,最终,被霸凌者可能会被同学孤立。
唐迎婵表示,小学阶段的霸凌现象,尤其要注意不同性别之间的霸凌特点和方式,以便更有效地预防和干预。
另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幼儿园也已经有隐性霸凌现象出现,比如有的小孩会告诉同学:“明天你不带玩具来,我就不跟你玩,我也叫其他小朋友不跟你玩。”
广州市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郑启涓告诉记者,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也会出现一些与霸凌相关的行为,比如被抢东西、被孤立、被起外号等。“不过由于低龄孩子的力量有限,这些行为可能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唐迎婵认为,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可能是导致霸凌低龄化的一个因素。“如今的小孩子过早地接触到网络世界,他们观看的视频中也可能充斥着一些霸凌行为。”唐迎婵说,霸凌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来模仿的。“他们可能会将霸凌行为视为‘勇敢’的表现,却不知道其带来的负面后果。”
唐迎婵表示,一些父母往往因为工作忙碌而难以充分了解孩子的兴趣和想法。他们可能并不清楚孩子在网络上接触到了什么,以及这些经历会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
如何识别孩子有无遭受霸凌?
应多关注孩子情绪与行为是否异常
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欢乐家长群》中,两位高年级女学生不仅把一年级小学妹当“免费劳动力”和“免费钱包”,让其买文具、买零食,还要在三人玩过家家时让其扮演小狗……霸凌低龄化并非只是电视剧的演绎,唐迎婵介绍,像一些小学高年级学生也出现了关于教育霸凌的个案咨询。
郑启涓表示,要识别小孩是否遭遇校园霸凌,关键在于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情况。若家长与孩子沟通较少,发现孩子情绪异常,如抑郁、焦虑、恐惧、常哭或做噩梦,甚至身体有伤口、瘀青或物品损坏、钱款丢失等,都需细心观察并深入了解。“我了解到一些家长未曾察觉的校园霸凌现象。这些家长通常因孩子表现出抑郁、厌学或情绪障碍等症状而寻求咨询。”
唐迎婵表示,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迹象是孩子的学业成绩急剧下滑。“家长可能会发现,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中,孩子在学习时常常发呆,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孩子的食欲也会受到影响,或是变得沉默寡言。对于女孩子而言,若出现频繁洗头和冲凉,也是家长需要特别关注的情况。”
广东省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广州市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李会会介绍,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常常会面临如“不然我就不跟你玩”或者“我叫其他人也不跟你玩”的威胁。
李会会表示,有些孩子虽然年纪小,但能够识别出这种威胁和孤立的行为,并勇敢地拒绝;但也有些孩子持有“需要不断努力才能赢得他人喜欢和关注”的内在心理,他们更容易陷入情绪或威胁的陷阱,一旦有人指出他们的“不足”,他们就可能认为自己不够好,从而害怕失去他人的喜爱,这种心态往往使他们更容易成为霸凌的对象。李会会表示,对于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被孤立而屈从于这种威胁。
李会会认为,平时朋友较少、性格内向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孤立威胁”影响。因此,父母日常应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帮他们建立自信心和社交能力,以应对可能的霸凌行为。“父母在面对霸凌问题时,应该通过引导和教育来帮孩子建立正确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保护他们免受伤害。”
被霸凌者为何不敢求助?
成长环境、表达能力让其选择“沉默”
郑启涓表示,被霸凌的孩子通常有一些共同特点:他们往往比较听话、内向,且在性格上相对弱势。郑启涓认为,一个孩子若敢向外界求助,这本身已是一种力量的体现。而年幼的孩子内心通常缺乏力量,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曾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有关。“例如,一些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常被忽视,当他们表达需求时,父母往往不予理睬或否定,这种经验可能让他们逐渐丧失了求助的勇气。”
郑启涓认为,孩子的性格形成往往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权威型”养育方式影响,习惯于接受严格的管教,以至于当面对霸凌时他们不敢反抗,因为在家中他们已习惯于顺从父母的意愿以避免责骂;还有一些孩子在家中缺乏关爱,他们往往感到“背后无人支持”,内心缺乏底气,因此当面对霸凌时会显得胆小怕事。“这些孩子可能不明白自己正在遭受霸凌,也不知道如何应对和反抗,只能默默承受。”
李会会表示,害怕被笑话或被认为是“小题大做”,也是一些被霸凌的孩子选择沉默的原因之一。“他们可能出于恐惧和羞愧心理,担心即使讲出来也不会被理解,反而遭到嘲笑。这种情绪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自我保护,通过自我隔离和麻木来应对。”
唐迎婵认为,即使孩子感受到了欺凌,也可能因为不擅长表达而难以向父母或老师求助。“欺凌往往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逐渐升级的过程。但当这些孩子初次遭受欺凌时,他们可能感到非常委屈,但表达能力有限,不知该如何求助。”
唐迎婵表示,有的家长在孩子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先责怪孩子,但这样的反应会让孩子感到“雪上加霜”,觉得向父母求助只会招来责骂,因此选择保持沉默。
良好稳固的亲子关系是预防校园霸凌的“良药”
“父母需要引导孩子分辨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并教会他们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当孩子真的遇到这种问题时,他们就可以根据之前的讨论和教导来应对。”李会会建议,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讨论、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帮助孩子认识霸凌的本质和目的。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可能会发现,当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时,霸凌者也许会退缩,或者有其他小朋友站在他们这一边。这样的经历会让孩子明白,他们并不是像对方说的那样“无力”或“不受欢迎”,从而增强自信心。
李会会表示,如果孩子真的遭受了霸凌,父母的应对方式应根据孩子的年龄来灵活调整:对于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孩子,父母出面往往能给予孩子强大的心理支持,让他们感到更加有力。“在这个年龄阶段,父母更多地扮演着保护者的角色,他们的直接介入往往能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而当孩子进入初中和高中时,他们正经历着从依赖到独立的心理转变。在这个阶段,父母应更多地与孩子共同思考,引导他们思考为何在面对霸凌时感到害怕或犹豫,以及如何为自己采取行动。
李会会还提醒,家长应避免轻易给孩子贴上“受害者”标签,因为这可能导致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相反,家长应帮助孩子认识到,即使他人对自己做了不好的事,孩子也有能力保护自己,并且家长会坚定地支持他们。“这种态度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使他们在面对欺凌时能够勇敢地表达反抗,从而减少甚至避免霸凌现象发生。”她表示,有些被霸凌的孩子在与父母沟通后,父母会采取实际行动,与学校进行交涉,这样能很大程度遏制不良风气。“若家长对学校的处理感到不满意,有些家长可能还会选择让孩子转学或换环境。这样的做法能让孩子感受到他们被充分看见和尊重。因此,当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时,孩子会更倾向于寻求父母帮助。”
郑启涓则建议,父母应每天抽出专门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在学校的生活和社交情况,以建立良好稳固的亲子关系。“父母也需学习相关知识,以便在遇到社会事件或孩子提出疑问时,能够向他们解释正常行为与霸凌行为的界限,并教育他们如何应对霸凌。通过预防教育,使孩子在心理上有所准备,知道受欺负时可以寻求帮助、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