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化

555处遗址呈现增江流域丰富古文化遗存

卜松竹

本文字数:1451

  日前,《广州增江流域考古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正式出版。

  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合作,依托“考古通”软件,对增城地区进行区域性考古调查。调查以地下遗存为主要对象,时代涵盖新石器时代至清代。

  本次考古调查复查和新发现各时期遗址555个,其中先秦两汉时期遗址计519个。从调查成果来看,增江流域的古文化遗存十分丰富,不仅分布密集,而且其年代序列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明清时期绵延不绝,且相当一部分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年代跨度较大。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配图及文中资料来源:据《广州增江流域考古调查报告》

  通讯员:穗文考

  新石器时代增江流域就有先民居住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的信息指出,增江流域是珠江三角洲东部早期考古遗存分布较密集的区域。著名的金兰寺遗址,也即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广州”,早在1956年即被发现。百花林、西瓜岭村、葫芦山、花塔岭、火龙庙山、水打坝等早期遗址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发现。此后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增城地区都有零星的考古发现和发掘工作。

  从20世纪90年代到2013年左右,随着广州城市建设不断扩展,增城配合基建开展的考古工作不断增多,其中重要发现,如石滩围岭、浮扶岭遗址等层出不穷。

  2013年,《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出台,增城为配合土地出让和基本建设开展的调查勘探活动大量增加,涌现出墨依山、大岭顶、龙井山、莲花书院、松丁山等代表性发现,使得增城在岭南、珠江三角洲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上的地位愈加重要。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为《调查报告》所写的序言中写道:“(金兰寺遗址等)这些发现已经成为学术界理解岭南地区史前文化进程的关键资料。”

  《调查报告》指出,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增江流域就有先民居住生活,该地区长期以来有着较为发达的经济与文化,“其文化脉络连绵不断,是今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地理和文化上的“双重过渡地带”

  增江流域考古学文化可依遗物形制划分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时期、西周至春秋、战国至南越国、汉代(南越国后)、晋南朝、唐宋、明清等前后连续的七期。

  赵辉指出,“和流溪河一样,增江也是发源于北面的南岭,前者在西,后者在东,皆南向注入珠江,即两条流域都自北而南连通着南岭山地和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可以想见这两条江也流动着南北方的文化。同时,这里过渡地带的环境,也许还造就了其中古代文化的某些区域特征。通过考古资料我们发现,如地理上的过渡地带一样,当地的文化也始终处在北方文化和南部土著文化碰撞、融合的旋涡之中。例如我们可以在横岭、茶岭和甘草岭遗址看到,南下的石峡文化和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根基的虎头埔文化共存于此。”增江流域可说是一个地理和文化上的“双重过渡地带”。

  增城建县之初可能是个军事据点

  从此次调查的情况来看,增城的先秦两汉遗址集中分布于增江中上游大型支流的中下游两岸,距离河道一般不超过500米,多位于海拔10~30米的山岗、台地、缓坡之上,位于平地上的很少。

  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201)的增城汉代时期的县治,大致位于今永汉河与增江交汇口一带,但周边区域发现的汉代遗存并不多。反而比较多的汉墓集中在今天增城南部的新塘至石滩东北岸一带,尤以东汉墓为主,说明东汉时期增城南部已有相当数量的人口分布。《调查报告》指出:“增城县治并未选择人口较集中的南部,而是县境东北一带的山区,推测其县治可能为军事据点,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控,这也为县治周边汉代遗存发现提供了一种解释。”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文化 A15555处遗址呈现增江流域丰富古文化遗存 卜松竹2024-03-27 2 2024年03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