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要闻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昨日举行 本报记者解读年会的三个关键词

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

申卉

本文字数:6265

年会开幕式现场 新华社发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主办方供图)

   扫码观看现场视频

扫码观看库克访谈

  昨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在北京举行。每年全国两会后,当北京迎来春意盎然的季节,众多海内外嘉宾大咖纷至沓来。从国际机构负责人到世界500强董事长、CEO,从政府部门人员到专家学者,他们来此寻找 “中国机遇”,探寻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密码。

  本次年会主题为“持续发展的中国”,由开幕式、专题研讨会、闭门研讨会等环节组成。论坛专题研讨会围绕中国持续发展的动能与前景、中国持续发展的机遇与国际合作、碳中和与全球气候治理、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大健康产业、数字化赋能产业转型、新型消费与内需潜力释放、全球经济增长趋势八大主题开展建设性交流,向世界清晰展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韧性与活力,凝聚加强中国对外合作发展的共识和智慧。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张乐怡

  关键词1:中国机遇

  中国的非凡历程证明了一切皆有可能

  当谈到“中国机遇”时,对于外国投资者而言,往往希望从中国动能中寻找中国机遇。会上提出了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五大行动方向: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动绿色转型和标本兼治稳妥做好各类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工作,清晰明了地回应了国际企业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关注。与此同时,对于中国持续发展的动能和前景,专家学者也提出他们的见解和建议。

  “有三个关键领域对于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亚洲开发银行行长浅川雅嗣表示,这三个领域分别是构建韧性、国内资源动员和老龄化人口问题。他说,为应对气候危机构建韧性,亚洲开发银行与中国密切合作。“制定策略缓解气候变化、提升韧性。同时,在整个地区来分享、复制这些经验。”

  世界银行集团行长彭安杰表示,未来十年,全球南方将有11亿青少年成为工作年龄的成年人。然而,在这十年,在这些国家,预计只能创造3.25亿个就业岗位。“预测并不是命运。中国的非凡历程证明了一切皆有可能。”他以改革开放为例,感叹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发展轨迹”。中国经验如何助力世界?彭安杰说,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劳动力增长了三分之二,创造了3.15亿个就业岗位,连续38年每年创造800多万个就业岗位。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他认为,创造就业机会是消除贫困和发展繁荣最可靠的途径。“中国曾经从我们的知识库提取知识,现在转为提供知识——它的经验被应用到埃塞俄比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许多国家。”

  “产业的技术创新带来经济的结构性转型,这会让更多产业工人进入服务业。在中国,同样面临着这样的转型。”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里斯多夫·皮萨里德斯认为,面对这样的转型,必须知道服务业需要怎样的技能需求。“我们分析了几百万个就业广告,发现现代服务业需要的技能,增长最快的是和IT相关的技能。”此外,还包括沟通技能、管理能力、数据分析等。因此,他建议,要重视对产业工人相关领域的培训,以此提高服务业质量和服务业消费水平,助力中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2:人工智能

  各国现在就要为人工智能的世界做好准备

  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本次年会上,“人工智能”无疑也是最火热的一个关键词。会场内外,无论哪个主题的研讨会,嘉宾们都会谈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表示,各国要为人工智能的世界做好准备,这已不是未来的目标,而是当下发生的事情。她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例说明,该组织确定了对各国人工智能准备工作至关重要的四个领域:数字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市场、创新和监管,以及道德。“中国有发达的数字基础设施,为中国发展人工智能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同时,中国也建立健全人工智能监管框架,加强与其他创新型国家的经济联系,这都有助于中国取得领先地位。”

  “我们看到一些颠覆性的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它可能会取代一些工作岗位,但同时也是巨大的生产力。”纽约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说。然而,对于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他却不愿预测。萨金特说:“创新一定是惊喜的、惊奇的,我们无法预知创新,因此它也蕴含着风险和不确定性。而这样的不确定性恰恰需要企业家精神。”

  北京智源研究院创始人、创始理事长张宏江则强调了人工智能治理的重要性。他坦言,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发展战略中引入人工智能,几乎所有互联网平台都在做大模型,虽然人工智能可以赋能工作、生活,但如果治理不好,可能会带来灾难性风险。他分析,当数字计算超越生物计算的效率,当AI的学习能力超过人类,这是否会导致人类的生存风险?为此,在不久前举行的首届“AI安全”高端国际对话会中,中外学术、产业、政策专家探讨并拟定了《北京AI安全国际共识》,明确人工智能的风险红线,包括自主复制或改进、权力寻求等。

  关键词3:跨界多元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汽车供应链

  在这场观察中国经济和对外开放信号的国际论坛上,“跨界”同样是一个有意思的观察视角。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没有选择参加人工智能、新型消费或是产业等领域的研讨会,而是关注产品如何实现碳中和。他说,2015年以来,苹果公司的碳足迹总量在供应链和客户使用量方面下降了45%。

  顶尖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采埃孚同样没有选择产业转型方向的研讨,而是参与人工智能的研讨。采埃孚集团首席执行官柯皓哲直言:“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汽车供应链。目前,在采埃孚,已经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电驱动了。”

  从中,或许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跨国500强企业发展到这个阶段,最关心的话题早已不局限于自己所在的产业本身,而是积极拥抱新技术、新趋势。虽然跨界很多元,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看好中国、投资中国。正如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所言:“在高质量增长的新时代,放眼中国,我们看到2023年中国经济近期的强劲反弹,增长率超过5%,从中期来看,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

  特写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

  期待很快访问粤港澳大湾区

  “很高兴来到这里。很高兴再次回到中国,感受市场的活力和动力。”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的碳中和与气候变化研讨会上,库克先和现场观众热情地打了个招呼。会上,他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对话,话题聚焦苹果公司近年提出的到2030年所有产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坚持回收材料制造产品

  库克说,苹果公司一直致力于实现碳中和。2020年,苹果在全球的公司运营已实现碳中和。目前,苹果公司最大的碳排放来自供应链和客户使用。2015年以来,苹果公司的碳足迹总量(包括供应链和客户使用)方面下降了45%,这是很大的进步。

  他说,要实现2030年碳中和的目标,主要受到材料、运输和用电的影响。谈及如何用回收材料来造产品,库克表示,苹果最大的目标就是不向地球上攫取分毫就能制造产品。“我们希望不断循环利用,所以要有非常好的技术支持,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去年,苹果已发布了第一款碳中和产品,是一款苹果手表。“我们完全可以使用再生稀土了,这是非常大的一步,电池里的钴也是可循环利用的,还有铝合金也能达到很好的循环利用。”

  至于用电方面,库克介绍,“我们已经投入使用了15GW的可再生能源,这是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的,而且大部分都分布在中国,也是我们在供应链上所做的重要一步。”

  盼与中国供应链伙伴共同实现碳中和目标

  “碳中和的目标,需要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一起完成。”对谈中,库克一再强调供应链尤其是中国供应链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我们的供应商,我们将无法实现我们的碳中和目标,所以,合作是如此重要。”在他看来,这些中国的供应商,绝不仅仅是接受了这样的目标,而是同样在持续创新、迎接挑战。库克举例,近期,他拜访了比亚迪等中国供应商,发现他们在循环利用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

  而谈及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如何与可持续发展形成合力?库克直言:“如果没有人工智能,我们不可能实现现在这样水平的循环利用。”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将带来根本性的变化,让工具箱有了一件新工具,推动每个公司更有可能实现碳中和目标。

  他说,当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发展“相遇”,会产生很多创新,例如每个人拥有自己的碳足迹,人工智能可以在其中提供帮助。而在可再生材料和材料回收方面,人工智能同样能创造很多新的机遇。

  在年会现场,当本报记者问库克何时到粤港澳大湾区时,他主动提及这次愉快的中国之行。此前,他先后前往上海、北京的苹果零售店。“在上海静安的苹果零售店,那里非常有趣,我在那里非常开心。”至于何时将到访粤港澳大湾区,他也坦言“希望能很快成行”。

  “各类企业在中国都将有广阔发展空间”

  据新华社电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上表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发展动能亟待增强,中国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发展自身,也将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更多更强动力,为跨国公司带来巨大商业机会。新的一年,中国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郑栅洁指出,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主要从三个方面采取政策措施。

  一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重点推进“四个加快”:加快创新能力建设,包括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等;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包括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等;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包括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数据要素×”行动计划,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等;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二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做好“三个进一步”:进一步完善市场基础制度。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完善社会信用基础制度,整治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发布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健全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实施营商环境改进提升行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进一步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三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重点加强“三个合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支持外资科技企业与国内科研机构或企业共同开展科技攻关,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共同营造创新生态;加强人员交流合作。进一步提高中外人员往来便利性,为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提供便利;加强投资经贸合作。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更大力度引进外资,在增值电信、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应用等领域开展准入试点。加快出台2024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郑栅洁表示,中国人口众多,多样化高端化消费需求与日俱增;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碳达峰碳中和等,将带来巨大市场需求。同时,中国具备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30%左右,并且正在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各类企业在中国都将有广阔发展空间,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展望2024年,郑栅洁说,从已有数据和先行指标看,随着宏观政策持续发力显效,中国经济开局良好,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有底气。他表示,中国不仅努力发展自己,也愿与大家携手共进。“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投资中国就能赢得未来”。

  财政如何支持高质量发展?

  据新华社电 中国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上表示,新的一年,财政部将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强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统筹解决好经济发展中的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把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有机结合,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具体而言,将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支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蓝佛安说,近年来,财政部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在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下,全社会研发经费稳居世界第2位,年均增幅超10%。下一步将强化政策集成,加大支持创新发展力度,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支持扩大有效需求,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2023年,中国最终消费贡献率达82.5%,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蓝佛安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

  日前,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我们将坚持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联动,对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予以支持。”蓝佛安说,财政部还将积极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税费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经营主体一视同仁,支持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

  ——支持增进民生福祉,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对于如何分好财政“蛋糕”,蓝佛安介绍,财政部将坚持有保有压,腾挪出更多财政资源用于教育、医疗、社保、环境保护等民生领域,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下一步,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支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开放才是通向繁荣的必由之路。”蓝佛安表示,财政部将加强国际财经交流合作,强化与主要经济体在宏观政策方面的沟通协调,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深化与多边开发机构务实合作,在开放合作的舞台上相向而行、相互成就,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积极推动建立各方普遍接受、行之有效的全球经济治理规则和制度,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把中长期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把各方面的潜力和积极性发挥出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积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切实防范财政风险,不断增强财政可持续性。”蓝佛安说。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要闻 A3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 申卉2024-03-25 2 2024年03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