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美术·闲情

吹过“迅哥儿吹过的风”

黄颖

本文字数:1117

  鲁迅故里是“去过”的,不过是在书里的无数次。无缘得见真颜,遗憾未了,寻一春日一还夙愿。

  绍兴老城区的鲁迅中路,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两边,粉墙黛瓦,一条小河穿城而过,乌篷船在小河上慢慢悠悠穿行……这就是鲁迅故里。走过长长的走廊,跨过高高的门槛,地面的青砖因年代久远已不见当日颜色,斑驳的门墙,锈蚀的门环……我在思绪的长河里想象着当年鲁迅在这里生活的情景。

  鲁迅祖居共有四进,沿街的第一进俗称“台门斗”,建有头门、仪门。依次走过周氏族人会客的“德寿堂”,祭祀祖先的“香火堂”来到了生活住宅区“座楼”。游客络绎不绝,窄窄的过道无法容纳两人同时经过。倒是儿童可以灵巧地穿过人群,踮着脚,伸长脖子,探寻着少年鲁迅在这里生活的点滴。在一处小花园坐下,抬头可见“四角的天空”,“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是鲁迅先生在《故乡》里提到的“四角的天空”。不过,“迅哥儿”并不喜欢这粉墙黛瓦、高高的围墙,成年后的他离开故乡,去南京求学再东渡日本学医,之后又弃医从文,走上以“笔”为戎的岁月。不知眼前的孩童是否找到了课本中所熟悉的少年鲁迅,是否能够体会少年鲁迅对“高墙”外天空的向往。

  从鲁迅祖居出来前往“百草园”,春日的“百草园”一片葱绿,虽然已不见“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但我仍沿着墙根,希望能找到“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有少年闰土的陪伴,有长妈妈的关心爱护,当年的百草园是“高墙”里少年鲁迅的快乐时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文章里的模样:“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据说“三味书屋”原为“三余书屋”,后来改为“三味”,一般解释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意为读书是人所必需的精神食粮。如今牌匾仍在,那只肥硕的梅花鹿仍在。旁边有大人对孩子说:“快看!这张桌子就是当年鲁迅坐过的桌子。”循着声音望去,东南角的桌子上小小的“早”字仍在。许广平曾回忆,鲁迅曾对她讲过,有一天他迟到了,决意要早上学不迟到,因此在桌子上刻下“早”字来督促自己。后面的园子自然也是要去的,“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没有声音。”散文集《朝花夕拾》里,鲁迅满怀深情地回忆了这段时光。

  走出“三味书屋”,墨蓝色的天空早已铺开如大伞,微风拂面,我吹着“迅哥儿吹过的风”,朦胧中“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故乡》里的情景依稀闪现。

  (黄颖)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美术·闲情 A6吹过“迅哥儿吹过的风” 黄颖2024-03-24 2 2024年03月2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