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亦是花朝。花朝节是百花的生日,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日期有所不同,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举行。昨日正是农历二月十二,正值花朝,惠风和畅,广州满城花飞。
古代书画家都颇重视这个节日,有的选择在花朝节创作。花城广州,曾出过两位最爱画花、最擅画花的名画家,他们就是清代的居巢与居廉,即“二居”。居廉花朝节之时创作的《十二分春色图》最为著名。
花朝赏“花”作,不妨从“二居”开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花朝节 一度“足敌中秋”
作为百花的生日,传统民间节日之一的花朝节将古往今来民众对鲜花的热爱代代相传,地位甚至一度“足敌中秋”。古诗文中不乏有关花朝节的记述,最著名的当属清代诗人蔡云的《咏花朝》,“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此外还有“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诘晓三春暮,新雨百花朝”佳句。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饶原生介绍,过去在广州,行波罗诞时亦会过花朝节。花朝节的日期选择有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以及其他日子,各地选择不同,惊蛰、雨水、春分这三个节气,都有可能遇上花朝节。
对于花朝节的起源目前众说纷纭。一些人认为可以早到春秋,一些人认为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型于唐宋年间,盛行于明清。唐代春日的花朝节与秋时的月夕节相对,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有说法认为花朝节与武则天有关。传说她每逢花朝节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与米一道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
今天可见明确记载花朝节者多出于宋人文献,如宋人著作《提要录》云:“唐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从宋代开始,花朝节愈加兴盛,在江浙一带规模尤其盛大。宋吴自牧《梦粱录》便有相关记载。
明代在邹迪光、汤显祖、袁宏道、王衡、陈继儒等文人的推动下,花朝节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行的节日,至清中后期,这个节日达到发展高潮。清人陈枚的《月曼清游图册》之“二月”,就是庭院赏花图。后来随着时代发展,花朝节一度湮没。
近年来,花朝节在各地又陆续重现,特别是与汉服爱好者们的活动相结合,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参与。广州也有花朝节活动,“花海花开 紫樱你来”——2024年海珠湿地花朝节活动正在举行,本次活动持续至3月31日,期间为市民群众准备了花神祭、特色巡游、踏青歌舞、汉乐表演、互动游戏、古风市集等丰富多彩的民俗和文娱活动。
有研究者介绍,传统上花朝节除赏花外,还有三个重要的节俗:一个是扑蝶会,一个是赏红(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最后是祭花神。
花神据说名女夷,本是神话中主宰春夏万物生长的女神。后来随着风俗的发展,又与月令结合,衍生出十二花神的说法来,较为流行的十二花神版本是:一月梅花神,二月杏花神,三月桃花神,四月蔷薇花神,五月石榴花神,六月荷花神,七月水仙花神,八月桂花神,九月菊花神,十月芙蓉花神,十一月山茶花神,十二月腊梅花神。十二花神又与历史人物对应,版本也有多个,杨贵妃、西施、陶渊明、苏东坡、范成大等都位列其中。
居廉创作的《十二分春色图》最为引人注目
古代书画家有的会选择在花朝节创作。居巢和居廉画过“岁朝图”“花朝图”等,展现出丰富美好的广府花卉时令风俗。
在“二居”笔下的争艳繁花中,居廉的《十二分春色图》特别引人注目。这件作品上的落款有“己亥花朝”字样,可知是作于1899年花朝节之时。当时居廉已经七十二岁了。
居廉这件《十二分春色图》,绢本设色。居廉所作的大画不多,大多为扇面、册页等,这张画是他尺幅最大的画作之一。画面上野山楂、棠梨、春花、金丝桃、牡丹、白花悬钩子、杜鹃花、琼花、梅花、桃花、李花等争奇斗艳,成横向排列但不呆板,错落、疏密有致春意盎然。这种在长长的画面上安排许多品种的花卉或者蔬果,在“罗列”中寻得动态和节奏变化的布局并不鲜见,但这件画作之中透出的那种“写生”的愉悦趣味,让人一眼难忘。
广州艺术博物院原副院长陈滢在《花到岭南无月令——居巢和居廉的乡土绘画》中写道:“在隔山乡生长的居巢和居廉,既是书香之家的后代,更是岭南的‘自然之子’。他们从小到大,看到的尽是铺天盖地的花田,活色生香的鲜花;在他们周围,都是摘花采茶、种菜植果的乡亲。”
居巢和居廉有一段时间追随曾任广西按察使等职的东莞人张敬修辗转于广西各地,并曾在东莞张氏家族的可园与道生园中长居。但他们最终仍选择了回到故乡定居,开馆授徒,并建起了著名的十香园。“十香”之名便来自小园中的十种香花——素馨、瑞香、夜来香、鹰爪、茉莉、夜合、珠兰、鱼子兰、白兰、含笑。他们与花卉为伍,与书画为伴,惬意而安详。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等艺术机构里收藏了很多“二居”的以花入画之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当中,许多是过去的中国画家从来或者极少画过的品种,很多更是地道的岭南本土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