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城里,有时会看见街上停着一辆大巴,车上挂着一个牌子,写着“流动图书馆”几个大字。把大巴车布置成图书馆的样子,把车开到街里人多的地方停下来,供人们上去阅读,这种流动图书馆现在已经很普及了,在有的小县城里也能够看到,确实方便了群众的阅读。我一直以为这是近些年来的新举措,但没想到的是,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这种流动图书馆就已经出现了。
近读著名诗人痖弦的《痖弦回忆录》,痖弦在书中提到了一个“牛车图书馆”,是由痖弦的父亲创办的。痖弦的父亲叫王文清,毕业于南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曾在南阳民众教育馆担任过多年馆员,管理汉化石和图书。王文清是一个很敬业的馆员,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阅读教育馆里的藏书,便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把一辆牛车改装成简易图书馆,把图书放到牛车上,把牛车赶到各个村子里供乡下孩子们看。
痖弦在书中记述道:“我父亲也管图书,他办了一个车上图书馆——他用一辆牛车改装的。父亲在改装的车上面放上很多书,多半是儿童书,拉着到乡下去,到一个村庄就停下,让孩子们来看书。这个车上图书馆有三名成员:一位是管理员、我爸爸,一位是掌鞭的赶牛车的师傅,还有一名小义工,就是我,我负责敲锣,孩子们听到敲锣声,以为是卖糖的或捏面人的来了,就都跑过来。一看发现是画画书,不认识字也看得懂,孩子们就拿着书看,我也跟着看书。看完书,孩子们将书放到车上。到了晚上,我们又拉着牛车回县城了,也没有什么租借制度。第二天再去另外一个村子。往往车停在一个村子的大槐树下,知了声中一停就停好几个小时,中饭也在农家吃。这样一个个村子走,一个暑假能跑好多村子。”
这样一个简陋的牛车图书馆,对孩子们的影响功不可没,搞不清那些优秀的书籍,滋润了多少孩子的心田。痖弦自己就坦然地承认:“我的文学兴趣都是在牛车图书馆和锣声中培养出来的。”遥想当年,在那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年代,痖弦的父亲竟然能够想出“牛车图书馆”这样一个方法去帮助孩子们阅读和学习,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啊!
(唐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