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SA13版:佛山新闻

聚焦“百千万工程”下的中国乡村文化活动日

佛山乡建公益版图持续扩容

王名润

本文字数:2656

“绿宝”形象IP在会场露面

青田文创产品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名润

  北滘村民才叔居住的旧屋,因年久失修,出现多处滴漏。在佛山市顺德区榕树头村居保育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榕树头基金会”)“缮居公益”项目的助力下,设计师在满足村民基本居住需求的前提下,优化房屋建筑要素,曾经简陋阴暗的小屋变得窗明几净、温情满满,且更方便邻里之间的交流,获赞频频。

  这是榕树头基金会联动多方力量,“牵手”设计师、艺术家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精彩缩影。3月19日上午,“乡艺龙行 绿美家园”2024“中国乡村文化活动日”暨榕树头基金会9周年活动在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黄龙村举行。现场,政府、企业、村居以及专家、社工代表等齐聚一堂,共话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之道。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作为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区,佛山顺德多措并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在“中国乡村文化活动日”上,让我们一起聚焦佛山探索、顺德经验。

  探索:

  从杏坛青田到北滘黄龙

  探索乡村振兴的公益版图不断扩容

  初春阳光,春光融融。走进黄龙书院,创意满满的村居文创产品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近年来,顺德积极推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省委“百千万工程”部署,乡村面貌日新月异,乡村产业形态日益丰富。

  早在2017年3月19日,在杏坛龙潭青田举行的榕树头基金会成立一周年庆典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师孟建民发布“中国乡村文化活动日”,并在大会发布《青田范式:中国乡村复兴的文明路径》。如今,经过九年的持续努力,在多方力量的呵育下,青田乡建渐渐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的标杆,引发广泛关注。

  记者了解到,九年来,榕树头基金会从杏坛青田出发,保育足迹遍布顺德多个村居。青少年在研学中,以脚步丈量乡村,以亲身参与和体验,感受乡村魅力;民间手艺在持续保育中,焕发新光彩,超过110组匠心手艺人联合推动民艺传承与传播;九年来,多个公益活动品牌深入人心,以设计、艺术、创意等专业力量,赋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工作。

  “凭着一份乡梓初心、一个乡建目标,我们集合志同道合的人,传播了理念,积累了口碑,沿路有风雨阳光,有困难更有喜悦。”榕树头基金会会长何卫东在现场表示,“今天,我们在黄龙村拉开基金会2024年工作序幕,紧扣省委‘百千万工程’部署,持续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2024年“中国乡村文化活动日”主阵地来到北滘镇黄龙村,榕树头基金会和黄龙村签署共建合作协议。北滘镇黄龙村党委书记陈忠青表示,黄龙村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厚植文化自信,探索新的方式和途径,持续擦亮“黄龙黑皮冬瓜”品牌,连续举办五届“睦邻冬瓜文化节”,形成新时代的地域特色文化。这与榕树头基金会的“保育岭南水乡文化遗产,传承乡村精神力量”的宗旨不谋而合。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黄龙村与榕树头基金会将不负过往,燃旺传承之火,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文化的魅力,分享保育的成果,让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乡村文化在新时代展现新活力。”陈忠青如是说。

  发布:

  多个重磅项目“上新” 为乡村发展注入年轻元素

  岭南灰塑、灰雕是镬耳屋等传统建筑常用的装饰工艺。梁永泰是灰塑手艺人,他五十年如一日,用手中的大小灰刀在古建筑的墙面、屋顶上,展示着灰塑艺术之美。如今,他带着“拯救”传统手工艺的初心,携纪录片亮相互联网平台。

  记者了解到,去年,在顺德区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榕树头基金会历时近一年,对顺德多位具有代表性的手艺人进行跟踪记录及拍摄,最终摄制了七部“顺德民间手艺人”纪录片,以视频方式,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展现顺德本土民艺中的动人瞬间。活动现场,七部代表着顺德精湛手艺、匠心民艺的纪录片正式对外发布。

  “以视频方式,让灰塑等传统技艺走进年轻人的世界,对普及传统优秀文化很有帮助。”梁永泰告诉记者,在区农业农村部门的支持和榕树头基金会的牵线下,目前基金会已聚合了一批传统手工艺传人,接下来,希望政府加大统筹和保护力度,在传承手工艺技艺、文化等方面持续发力。

  据悉,为进一步推动民艺的发展和提升,榕树头基金会将在勒流黄连游客服务中心筹建“顺德区乡村民艺促进中心”,建立民艺窗口,汇聚民艺资源,集合创意力量,展现乡村共生魅力,促进民艺深化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在活动现场,青田文创产品进行发布和内涵解读。文创产品设计团队负责人李承骏表示,青田文创logo以“圆、树枝”为创意来源,以绿色、白色为主色调,寓意不设限、充满朝气,与青田乡建的多方主体联动、青田范式九条相呼应。此外,还在主标识的基础上延伸了IP形象——绿宝,呆萌的形象或将受到小朋友的欢迎和喜爱。现场,设有青田文创产品展示摊位,接下来将探路市场化发展,丰富乡村产业形态。

  论道:乡村振兴如何关注“人”、尊重“人”?

  在活动现场,乡村振兴大讲堂同期举行,多位学术大咖围绕“乡村振兴如何尊重‘人’”的主题,展开观点交锋。

  实际上,以榕树头基金会多年推动的青田乡村振兴实践为例,其成功之处在于创立了“政府+高校+社会组织+村民”多方共建的乡建范式,重点在于关注乡村中人的需求,充分调动人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动性、创造性。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原副院长、艺术家陈侗扎根青田两年多以来,成功举办了29期读书会,其频率几乎是每月一期,他致力于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陈侗表示,乡村振兴要关注、尊重人,首先要求艺术家与村民交朋友,在沟通的方式内容上不断探索,消弭彼此的沟通鸿沟;艺术家要真正走进村民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需求,让艺术更接地气,让乡村发展更好地注入艺术动力。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30多年来一直在乡村开展田野调查。他表示,顺德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乡村很好地保留了“乡民的根”,例如祠堂等文化元素如今仍清晰可循,令人赞叹。

  在刘志伟看来,艺术家来到乡村,能给村民带来不一样的精神体验,一种精神寄托,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顺德应据此挖掘更多可传播的文化要素,通过新闻媒体更好地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于长江对顺德祠堂同样印象深刻,“尊重人,我们关注的不应该是这个人赚多少钱,而是要了解这个人多层次的需求。”他表示,榕树头基金会开辟了一个很好的空间,这里不设栅栏、没有职位高低,大家来去自由,都可以在榕树下进行畅谈交流。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城市经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津逵表示,榕树头基金会在具体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很好地践行了尊重人的理念,把房屋从一个单纯的产权地,变成了一个有尊严的地方、一个与人交流的场所,这样的探索是很有意义的。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佛山新闻 FSA13佛山乡建公益版图持续扩容 王名润2024-03-21 2 2024年03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