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州博物馆“无边光景一时新——近代广州城市生活展”在镇海楼展区专题展厅开幕。
展览聚焦20世纪最初30年的广州,围绕旧俗新风、启智育新、生活焕新三个方面,展现近代广州城市生活的片段。
馆方介绍,广州作为中国开放最早的城市之一,中西文化首先在此汇集交融。城市近代化的程度日渐提高,绘就了许多广州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片段。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通讯员 林晖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维宣、卜松竹
那时的“发夹”样式与今天并无二致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是一个“微视角”的展览,展品大多聚焦城中百姓的身边人、身边事,自带满满“烟火气”。
“这种奶瓶我小时候也用过!”展厅独立柜里的一件玻璃器物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循声而去,说明牌上写着“玻璃奶瓶(近代)”,但和今天常见的样式不同,它两端各有一个开口,摆在那里像一根大香蕉。说明文字称,这种奶瓶一端接奶嘴,由大人手握住奶嘴控制流量给婴儿喂食;另一端奶嘴可以保持通气。不过也有自称小时候用过的观众说,这种两个瓶口的设计更利于清洗,但在使用中,必须用奶嘴同时将两个开口都封起来,不然奶液容易洒出来。
展览中还有一件“梅花喜鹊梳妆盒”,一个抽屉打开,露出一板“广州景昌批发发夹”,样式与今天人们用的并无二致(如上图)。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告诉记者,梳妆盒征集来时,这板发夹就放在里面,这显然是这位使用者惯用的发夹品牌。
还有些样式古旧的眼镜,大家在看一些电视剧时也能见到。眼镜最初名为“叆叇”,明代中期,“眼镜”逐渐取代“叆叇”一词,并沿用至今。辛亥革命以后,各种材质和造型的眼镜层出不穷,眼镜用材成本和售价大大降低,走入寻常百姓家。20世纪初,眼镜制作技术和工艺趋于成熟,匠人会在镜架上施以镂空、雕花等工艺,而镜盒也有木雕、覆皮、涂漆、壳造等多种处理工艺。做工考究、上乘的眼镜及镜盒常被视为工艺品。
做仿金首饰出了名的“金铺”
“有关近代广州的文献资料很多,研究成果也很多,但是具体到展览,还是要用文物说话”,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曾玲玲介绍,“展品中有我们几十年前征集的藏品,如第一张还未褪色的结婚庚谱,1940年的新式结婚证书,也有近两年新征集回来的文明新装、女性化妆物品,甚至是一百年前有心人收集的外国最畅销的香烟包装盒,是非常难得的。还有许多热心市民的无偿捐赠,例如著名作家梁俨然先生的结婚照片及结婚请柬,梁先生享年102岁。”
那一时期,各种生活风俗的变革令人眼花缭乱,例如婚礼。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品中既有严格按照传统“三书六礼”程序组织的婚礼相关物件,也有“新式”婚礼的请柬、结婚证等,还有一些老照片上,身着传统服饰的新郎和穿着西式婚纱的新娘同台,构成一种“混搭”的场面。还有多件展品展现了当时“集团婚礼”的热闹场景。
婚礼当然也少不了相应的“周边产品”。展览中的一张富隆老饼家广告纸上印有“最著名结婚礼饼”字样,史料显示,该饼家位于十八甫马路,是20世纪初经营龙凤礼饼最负盛名的店铺之一,除了结婚礼饼还售卖中秋月饼、茶面点心、送礼伊面等。
而另一家朱义盛金铺的广告纸也很有意思。这家金铺以不易变色的仿金首饰出名。旧时一些不富裕的人家买不起真金,便选择朱义盛仿金首饰撑场面。富贵人家为防止盗贼,也会购买大量朱义盛仿金首饰以迷惑贼人,于是后来“朱义盛”成了假金首饰或赝品的代名词。
纸上画着“一只耳”是什么意思?
1928年10月26日,时任教育局局长陆幼刚倡议设立“启迪民智”的博物馆,并为博物馆设立了征集和展示内容:矿产生物、历史风俗和工艺美术。1929年,镇海楼作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院的馆址对外开放,广州博物馆成为华南地区最早设立的博物馆。
曾玲玲进一步介绍,展览中有反映百年前广州文化事业重要事件的一批档案和文物,“如广州博物馆前身广州市市立博物院,集合广州一批文化名人在珠三角全力收集藏品。我们选取了陆幼刚的提案和开幕当天的大合照展出。此外,还有市立图书馆、黄花考古学院、史语所等影响全国的文化机构,都在这一时期成立。”
社会的变化也体现在“食在广州”中。粤菜“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特点在当时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广州博物馆馆藏民国时期的酒家菜单中,饭品、小菜、咸点、甜品等应有尽有,菜名也是“洋味儿”十足:巴黎雀甫、京都炸鱼角、云唎喇者利(啫喱)。且不说厨师烹饪手法的丰富多样,光看菜单都让人眼花缭乱。
展览中还有一件展品,是在纸上画了一只耳朵。(如上图)这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20世纪20-40年代粤剧繁荣,一些爱看戏的广州小姐钟情于伶人,便送礼物或书信表达喜爱之情。部分伶人不收礼,同时为避免留下痕迹,用白纸一张,写上耳朵一双,取一撮白米,一同放入信封。作为复信,小姐拆信便知伶人拒绝。因米、纸、耳三字合成广州话的谐音,即“咪指拟”,意思是“想都不用想,没希望”。
展览中还有许多小而有趣的展品,大家有兴趣的话,不妨到博物馆里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