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文化群英⑧
专访名家新秀,讲述艺术历程
聆听文化新声,感受蓬勃生机
策划/周娴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珺
图/受访者提供
当他开始写儿童文学的时候,他一定是坚持儿童本位的,他一定是以一颗赤子之心去为孩子写作的。
——王棵
军旅作家王棵推出儿童文学新作《芦哨声声》,该书描述抗日战争时期,面对侵略者的阴险狡诈与残暴,江南水乡人民团结一致,以智慧守卫家园守护母语,将坚守文化、热爱祖国的信念传递给下一代的故事。近日,王棵接受了本报采访,讲述了在创作《芦哨声声》时的感想与体悟。他谈到,情感表达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维度,而儿童本位是儿童文学创作的基础。
从四个维度创作《芦哨声声》
作为军旅作家,王棵对于战争文学的维度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芦哨声声》的创作主要涉及四个维度。战争文学不可避免要表现的第一个维度就是战争。第二个维度,就是战争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各色人等的面貌,即战争中真实的社会生活。第三个维度是对人性的书写。文学总归是人学,战争的极端环境对人性的考验巨大,也使得这方面的书写比普通的文学类型有更深广的空间。最后一个维度,是情感的表达,王棵希望这部作品在情感的维度上有自己的独到性,小说的情感能够丰沛,打动人心。
对于第一个维度,他多是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完成,但侧面描写战争的方法需要费心思量。王棵分享了一些自己的处理方法:有时他会通过加强文字的意象、突出特别的细节来处理。例如这部小说的结尾,是以儿童在玉米地里唱童谣、做当地特色游戏、萤火虫飞舞这样的细节的组合,来完成这次战争的侧面描写的。
方言写作的探索与尝试
在创作中加入方言俚语的元素是出于什么考虑?针对这一问题,王棵表示在创作中加入方言俚语,首先是为了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当时在广大的乡村地区,村民不可能说“官话”。如果不这样操作,这个小说的真实性可能会打折扣。另外,加入方言俚语也有情感层面上的原因。王棵说:“中文是我的母语,南通话是我母语中的母语,我非常爱自己的母语,我也很有意愿和激情来表达我对‘母语’的热爱。方言中有非常深刻的文化,其流失是非常可惜的。我很想通过自己的创作,让大家更加关注方言,更爱自己的方言。”
对话王棵:在儿童文学创作中,作家心里始终要装着孩子
广州日报:这部作品与您之前的儿童文学作品有什么区别?自己在创作心态上有什么变化?
王棵:在《芦哨声声》之前,我其实已经创作了三部儿童文学作品,包括两部已经出版的《风筝是会飞的鱼》《大海上的脚印》,还有一部已经发表但还没出版单行本的。这三部,都是现实题材的小说。而《芦哨声声》是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有不同的难度。要想把它们写得自己满意,都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
《芦哨声声》这部小说,它的酝酿和寻找创意的时间很长,加起来有好多年。可能是因为要写的事情发生在自己没有经历过的年代,要做的案头工作特别多。也许是因为准备的时间很长,真正开始创作的时候,有种瓜熟蒂落、不吐不快的感觉,所以写的时候是很畅快、尽兴的。我记得当时经常有一种感觉,是小说里的人物和故事充盈在我的脑子里,让我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惦记在心,好像这些故事和人物在使劲地催我把它写出来。就是这样一种太想说、太想写的感觉,在整个创作期间,一直是存在的。
《芦哨声声》真正落笔,是2022年末2023年初的样子,这个时候,我已经研究了儿童文学快三年了,对儿童文学的方方面面了解更多了,加上我一直在进行国内外经典儿童文学的阅读,对儿童文学,建立了一些自己的认知,心态上会比以前自信些吧,写的时候比较笃定一点吧。
广州日报:在您的儿童文学创作中,怎么理解“儿童本位”这个问题?
王棵:儿童文学就是儿童本位的文学,是站在儿童的立场和角度去创作的文学,在这种创作中,儿童在作家心目当中,要一直是中心的存在。
我的理解就是,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从构思到正式进入创作,作家心里面都要装着孩子。我相信,任何一个写儿童文学的作家,无论他以前是不是儿童文学作家,当他开始写儿童文学的时候,他一定是坚持儿童本位的,他一定是以一颗赤子之心去为孩子写作的。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什么是儿童,什么是当下的儿童?我们成年人,只能通过三个方面去寻找答案:一个是自己的童年,另一个是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个是周边观察到的孩子。但是,从这三个方面,就能让任何一个成年人坚信自己知道什么是儿童吗?儿童是丰富的、复杂的,所以当我们要去为这个问题寻找标准答案的时候,这其实意味着,已经给自己的创作戴上了深重的镣铐,而创作是需要精神放松的。
在我这几年儿童文学的实践中,我的办法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会想象我的面前一直站着一个具体的几岁、几年级的孩子,他在监督我,我写每一段话,都会向假想中的这个孩子默念一遍,直到我认为,他听得懂我的这段讲述、对我的这段讲述感兴趣,我才会进入下一段。
广州日报:创作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王棵:写作是愉悦和艰辛并存的事情。创作中当然会遇到困难,这种困难来自方方面面。比如写作激情,有时候正在写某个东西,忽然想到一个新的创作点子,但这时候写不了,就记在那儿,可是,等到写完手头的东西,对那个点子已经没有兴趣了。最近这三四年,我的状态特别好,灵感源源不断地涌上来,一落笔就洋洋洒洒。在我状态好的这段时间,我会尽量告诉自己去克服惰性,勤奋一点。一个人一辈子的时间是恒定的,还是要尽量写作品,用作品说话。
广州日报:您接下来有哪些创作计划?
王棵:我刚刚完成《芦哨声声》的姐妹篇的初稿,正在修改。另外,我在非儿童文学创作上,依然有一定的抱负。这几年,完全是在搞儿童文学创作,其他的文学创作念头都压制在心里,需要释放。但是创作还没有正式动笔,不敢说出来,免得最终并没有写出来,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