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本版
  • 往期
  • 分享
  • 客户端
三月 2024
26272829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第A9版:深度

AI会否抢走翻译的“饭碗”?

——对话港中大(深圳) 翻译专业张舒音教授

程依伦

本文字数:2362

AI技术扩大了大众使用翻译的场景。(@视觉中国)

   张舒音

  Sora的出现,让“文生视频”大模型的发展更进一步,关于人工智能未来替代人类职业的言论再度引发热议。AI大模型所呈现出的能力,对一些行业形态可能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那么它真的会完全取代人类的部分职业吗?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此前在AI大模型所理解的“AI最容易替代的人类职业”中,“翻译”是排名前列的其中一项。事实上,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技术发展多年后,翻译行业又迎来人工智能技术的一次变革。那么,从业者是如何审视这一行业的?在这场“大浪淘沙”的技术革新中,人类译者又该如何应对算法带来的挑战?近日,记者对话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翻译专业的张舒音教授。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程依伦(除署名外)

  AI不会取代翻译行业 可辅助人类译者开展工作

  早在本世纪初谷歌翻译刚诞生时,很多人就曾热烈畅想过机器取代人类翻译的“前景”。对于翻译行业,一直都有两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它会被AI取代;也有人认为AI会助力其发展。

  作为翻译专业教授,张舒音对于AI的态度则更为中立和乐观。“我不认为AI会取代翻译行业,但我认为AI可以帮助做一些简单的翻译工作,会给尖端翻译人才提供更大的平台和机会。”

  她对翻译行业的乐观态度依据于目前中国内地开设翻译专业院校的数量上:如今内地各大高校的翻译专业数量和招生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其中设立翻译硕士的专业院校在2022年增至316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各大高校对于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在不断更新,许多院校开设了翻译技术相关的课程。“这反映了翻译专业对于这个技术的乐观态度:AI只是扩大了大众使用翻译的场景,但并不会取代翻译这一专业职业”。

  事实上,在应用场景方面,即便是实时翻译模型相对成熟的当下,在一些重要的商业洽谈或外交场合,人工智能翻译设备并不被允许使用。一方面是出于对机器设备的信任问题,另一方面则在于翻译的精准度。“比如针对‘双方意见不一’,该翻译为对立、分歧还是冲突?不同的词传递出来的效果,或许与希望达到的沟通目的背道而驰。另外,对于人类一些微妙的情感,机器是无法察觉和辨别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翻译技术也正在影响着翻译这一古老的行业发生改变。“我自己也在训练翻译助手。”张舒音透露,从最早的谷歌翻译到后续的ChatGPT,她使用翻译工具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利用机器去辅助人的工作。

  AI翻译带来新机遇 “高效+低成本”助中国网文“出海”

  与此同时,张舒音也在探索AI给翻译行业提供的机遇。“大概十年前业内有一句话‘文学翻译是人工翻译最后的堡垒’,当时大家还认为AI不可能翻译文学。但现在我们在积极探讨使用机器来翻译创意型文本。”张舒音称。

  AI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实际上已率先在中国网文“出海”的市场上悄然发生。据张舒音透露,如今大英图书馆的中文馆藏书目中已收录了6部中国网文作品,此外,国外也有无数的中国网文爱好者,几乎每天都在同步追更网文。而相比传统的人工翻译,AI翻译的最大优势是成本低、速度快。

  一位来自某翻译软件公司的员工向记者透露,目前市场对于AI翻译的公开报价约为每百万字符6美元到10美元,相当于每千字0.043元到0.072元。而人工翻译的常规报价在每千字150元左右,二者成本差距巨大;此外,AI翻译的高效实时,也让日更5000~8000个汉字的中文写作者得以实时将更新的文本传送到外国读者手中。

  “尤其仙侠类小说、都市言情类小说等,因为机器翻译是基于学习大数据样本和术语,而仙侠小说中武器、门派、级别等是可以实现术语化的,因此适合由AI辅助人类译者完成;而都市言情类小说也基于人类情感模式的相似性,同样可以使用机器翻译。”张舒音说。

  但这并不意味着短期内AI会完全取代人工翻译。一位译者说,通常像政经历史类的文章,AI翻译的效果不会太差,只需人工稍微润色即可;而文学类内容,如古文、诗句,甚至情感更加细腻的文字,AI就不太在行了。

  张舒音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此前,她在伦敦大学学院读博期间的一篇研究论文是关于《红楼梦》的英译。“我当时就发现,经典文学仅凭AI翻译很难‘走出去’,但一些肥皂剧、网文在海外却很受欢迎。”

  以机器辅助文学翻译 让中国文化更好“走出去”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近期也提到,应推进AI翻译的产学研合作,加速拓展多语种市场。吴义勤表示,要通过建立网络文学多语种语料库,增强AI对多语种的学习和适应能力,保障作品的语言风格、文化内涵和本地化适应性,以此提升整体内容的翻译质量,从而让不同母语的海外用户都能通过阅读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国内的翻译科技企业与译者,两者对待翻译的态度可能是不同的。”张舒音透露,“目前,翻译软件公司对于翻译会更倾向于产品化思维,但作为老师,我们认为翻译必须要有人文性、感知力、创造力、同理心,在人工智能时代,译员还需要有判断力,要学会判断机器产生的译文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这更强调译者的‘译后编辑能力’,即对文本的校对和修改能力。”

  张舒音认为,翻译行业的未来,一定是建立在人与机器共同协作的基础上。“因此我们现在也在思考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方式,借助AI技术推动网文出海,促进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也相应地希望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从此前研究文学翻译转向机器辅助文学翻译。”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深度 A9AI会否抢走翻译的“饭碗”? 程依伦2024-03-10 2 2024年03月1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