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金句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
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辅导员 张立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先立后破
生产力在任何阶段都在不停地运动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普遍短缺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数量扩张,生产力发展主要以有没有为标准。随着供给的持续较快增长,供不应求和短缺的现象普遍消失,市场竞争开始变得激烈,企业要想拿到订单,就必须在做得好上下功夫,生产力发展开始转向以好不好为主要标准,这是我们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
转向高质量发展后,整个生产力发展特征逐步演变,企业开始注重打造品牌,注重加强自己在行业内的信誉度,注重技术创新,包括技术改造、技术升级,注重节能减排,提高绿色发展能力等。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发展的新时代的新特征开始逐步增强,包括创新驱动、质量更优、绿色清洁、规范公平、竞争能力增强等,这些特征成为当前生产力发展的新特点,新质生产力概括了新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这些新特点,是对特定阶段生产力特征的总体概括,这是我对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
我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还是要坚持先立后破,就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也要注重传统生产力的提升,这是非常重要的。新质生产力在逐步形成逐步成长中,它的成长基础是原有的传统生产力。当前,传统生产力对就业、民生、市场供给的保障仍然是最重要的基础,所以不能一谈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把传统生产力抛弃,如果只关注新质生产力,那新质生产力也就失去了其发展壮大的基础。必须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必须要在传统生产力全面提质升级的基础上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成长壮大,这也是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具体来说,要不断完善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包括扩大内需,解决需求收缩的困难;包括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环境;包括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充分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包括数字技术更广泛的应用等,要从多个方面来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地由弱变强、由小变大。
新质生产力具有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绿色清洁发展、市场竞争力稳步提高等突出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在技术创新的支持下,出现了一些新的业态,新的模式,新的产业增长点,它和新质生产力是有区别的。必须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依靠市场竞争原则,全面推动新质生产力成长,这也包括依靠新技术催生的那些新产业、新业态。不应该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简单归入新质生产力,它们也需要经过持续努力,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增强新质生产力各个方面的特征。所以对于新质生产力应该把它统一到高质量发展的范畴内,全面系统地来理解把握,并按照客观规律来循序渐进地积极推进。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于梦江
向“海”要新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有比较优势
姚建明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州市政协副主席
总书记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什么?如何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些都是大家需要思考的方向。
粤港澳大湾区面朝中国南海海域,拥有独一无二的海洋生物发现、培育、研究天然禀赋。在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国家战略、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前沿研究、粤港澳融合发展和国际化合作等比较优势。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在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时,也存在包括专项研发资金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人才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急需国家层面通盘谋划部署推动。
我们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出台国家层面的海洋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和纲要,加速海洋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相关法规标准的建立和完善,加大资金和人才培养力度。同时,可以以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监管创新发展为契机,持续优化海洋生物药物审批和药品申报流程,此外,推动部分与中药属性相近的海洋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保健产品研发和审批的制度优化,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先行先试,成熟后可向全国推广。
在海洋生物提取和合成方面,建议组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物和大健康产业创新联盟,形成以上市许可持证人制度为核心特征的创新药物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创新,探索科技人员长效激励机制的形成,构建多元化的创新生态圈,丰富创新基础,建立三地一体化的产学研平台,探索建立海洋生物医药产品注册审评的三地“互认机制”,实现大湾区区域范围内海洋生物医药药品和大健康产品的互认互通,推动国内海洋生物医药产品的国际注册。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赞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布局大湾区“星座” 赋能新经济新业态发展
周斌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大湾区空天信息研究院总工程师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掷地有声,我深感认同。
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我们需要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举例来说,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辽阔的海域面积,不论是在推进海洋经济建设还是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对卫星通信和遥感都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广东乃至大湾区从事商业航天的企业很多,覆盖了从火箭发射到卫星生产研制的全链条,其中多数企业集中在广州。为服务湾区经济快速发展,我在今年两会提交了建议,提出持续推进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加快布局覆盖粤港澳大湾区的低轨商业卫星互联网,布局大湾区“星座”,从而赋能海洋经济、低空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赋能。我所在的广东大湾区空天信息研究院聚焦太赫兹技术开展研究工作,并于近年取得了一定技术突破。我们在从事基础研究的同时,也进行应用研究和科学仪器的研制,其中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套太赫兹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作为科研基础设施,该系统可以应用于新材料领域。我们研制的时间门控拉曼光谱仪,具有出色的抗荧光能力,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正如总书记所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接下来,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新型举国体制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促双强,发展新质生产力。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姝泓
创新数字技术 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
黄跃珍 广州数字科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认真聆听和学习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深受鼓舞,也倍感肩上的责任和使命重大!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科技创新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创新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
广州数字科技集团以人工智能和数字科技为核心,致力打造生态融合型数字科技领军企业。在广州正处于动力转换期、优势再造期、新一轮大发展酝酿期的关键发展时期,我们更要把科技创新的重任担在身上,坚定扛起广州数字经济发展的大旗,不断向创新要活力、向开放要潜力、向改革要动力,以数字科技引领产业技术联合创新,加快形成催生经济社会高质量变革的新质生产力。
我认为,发展数字科技新质生产力,一要加强基础研究,重视原始创新,处理好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式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标准化等关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构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技术硬实力。二要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加强数据开放共享,打破数据要素壁垒,推进公共数据产品的开发应用,建立公共数据运营机制、技术标准和定价标准,搭建规范的数据要素管理体系,推动数据产品市场化运用。三要鼓励建设数字产业基金,开展数字产业投资,推动数字产业园的合作共建,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数字产业集聚、科技集聚、人才集聚,服务全市数字化转型。四要坚持以制造业为本,通过数实融合赋能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人才建设加强产业研究,推动形成专家智库。集团科技人才交流大会召开之际,我们计划在现有百名博士的基础上,继续向全球招募高科技高层次博士技术人才,以高质量人才加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赵方圆
广州实践
以“新”提质 向“新”而行 加快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借助智慧手段,工程交付周期大大缩短;依托无人设备,应急救援效率得到提升;通过5G改造,机车可以实现智能运作……近年来,广州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促双强,以“新”提质,向“新”而行,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曾经,定制家居被认为是最难实现数字化的行业。如今,客户下单后,系统一键形成计划排程,各项工序有条不紊地展开;智能4.0车间各系统无缝链接,联动各机器设备,自动记录设备状态……广州多家定制家居企业借助“第三方力量”转型,迎来新的生机。曾参与多家头部定制家居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赛意信息工软的总经理李文贤透露,广州某头部家居企业用上家居SMOM平台后,板材优化率从79.3%提升到83.8%,常规订单完工周期从12天压缩至7天。
近年来,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的赋能下,全市510家专业市场、7万家消费工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背后这些支撑产业转型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正是科技创新的结果。“从过去的工业管理软件的自主研发,到现在全面布局AI,我们都在积极拥抱当下的新科技,希望以数字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全面助力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作为一家源于制造业、服务制造业、深耕制造业的广州企业,赛意信息董事长兼CEO张成康如是说道。据悉,该公司的赛意·谷神工业aPaaS平台入选广州市“四化”赋能重点平台,助推广州市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广州科技企业积极在技术研发上保持持续的较高强度的投入,把创新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把创新成果及时转化应用到产业发展中,催生更多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公司每年在智能化收入中拿出超过10%来进行投入研发,从2018年到2023年的五年中,研发投入总额累计超过了14亿元,在人工智能技术和自研软硬件产品上的持续投入取得显著的成果,去年佳都知行交通大模型应用落地。”佳都科技董事长刘伟表示。
立足于长远,着眼于未来,奋力于当下。产业向新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下好“先手棋”。近年来,广州提前谋划,聚力做强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积极抢占人形机器人、生命科学、蓝色能源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数据显示,广州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近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0%,“车显芯药”大项目加快建设,“专精特新”“独角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露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