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县城去,我照例住到小姨家。小姨两口子的退休生活怡然自乐,我去了也不算有多大的打扰。
第二天,小姨对我说:“跟我们一起去玩吧,你小姨父的朋友的朋友来了,我们已经计划好一连两天和她外出吃饭游玩。”我赶紧摇头说:“我还是自己找乐吧。”按现在流行的说法,我算是个“i人”,遇上陌生人,会尴尬不自在。后来听小姨说,这位朋友的朋友非常满意这次行程,大家一见如故,她已经邀请他们一家有空去她的城市旅行、做客。
小姨的家是很多朋友的朋友的落脚点,小姨两口子都是“e人”,性格外向,古道热肠,对投奔而来的朋友的朋友,就算不相识,也会热情相待。小姨常说:“朋友的朋友来了,是朋友的信任,是朋友的托付。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的朋友来了,就好像是朋友来了一样,当然要热情相待。”难怪小姨两口子的新朋旧友一直很多,日子过得很热闹。
朋友的朋友,有的热情如火,有的则像一缕清风。前段时间,我在朋友小爱家聚会,遇到了登门拜访的小爱的朋友,这是一位教授,文质彬彬,谈吐不俗。小爱介绍我俩相互认识,这位教授主动和我加了微信。我阅读他的朋友圈,上面有不少老街的图片、各种考证的文字、生活小文章、一幅幅美丽的风光照……风格清新又务实。他喜欢写文章,喜欢摄影,喜欢历史,与我志同道合,让我惊喜,我俩都是比较宅的人,内向,但对一些文化话题能长聊不停。从此,这位教授成了我的朋友。我发现,像我这种社交圈子不大、不善交际的人,从朋友那边认识新的朋友,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
我也曾经是别人眼里的朋友的朋友,并获得热情接待。有一年,我和朋友老张带着孩子去北京玩,住在老张北京的朋友家里,这位北京朋友,我并不认识,因为老张的关系,所以他也把我当成朋友。早上我们就出去玩,长城、故宫、香山、颐和园……玩得好累。晚上,这位朋友就做好饭菜,等我们回来一起吃。我们边吃边聊,就像在自己家一样随意。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回想起那时的场景,我的心还是暖暖的。
人生在世,我们都渴望有朋友,渴望彼此照应,彼此扶持,彼此取暖,彼此照亮。朋友,就像是春天里的阳光,明媚、温暖。
朋友的朋友,扩大了我们的圈子,多个朋友多条路。他们或许是我们困惑时的一道光亮,或许是我们事业上助力的贵人。我有个文友群,不时有朋友会把他们的朋友拉入群聊,天南地北的人,可能不熟悉,甚至不相识,只因为共同的文学爱好聚集在一起,交流心得,互相切磋,提供信息,疏解心结。有时就是发一个问候的表情包、一段分享的视频、一幅自拍的照片,都让人觉得温馨熨帖,让人觉得自己不再是前行路上的孤勇者。
不过,交往需要审慎,朋友的朋友也有不省心的。我的一个朋友的朋友,初见客客气气,认识之后,有一次我约他吃饭,想单独聊点事情。没想到,他事先不打招呼,就带来几个自己的朋友,我不认识他们,八个人的桌子,最后硬是挤了十二个人,一直吵吵嚷嚷,没有边界感。更恼火的是,说好AA制,但在买单前,他们竟然找出各种理由,一走了之,事后也联系不上他们,敢情就是想混吃混喝的。碍于朋友的面子,我选择了宽容,但从此之后,与这些朋友的朋友再也江湖不见了。
当然,碰上如此“极品”其实机会不多,因为人以群分,你的朋友是其朋友的标杆,如果他靠谱,那么,他的朋友也大致差不多;如果他品行不端,那么,他的朋友大概率也好不了。
与朋友的朋友交往,还要懂得慎言。对初相见的朋友的朋友,不要多嘴多舌,因为他毕竟不是你直接的“原生朋友”,还没熟到可以随便开玩笑的程度。言行把握不好,玩笑开得过火,会让人承受不住,友谊的小船可能说翻就翻了,甚至还让你的“原生朋友”为难与尴尬。与朋友的朋友交往,“原生朋友”的脸面还是要尽可能顾及一下。
与朋友的朋友交往,不要总是索取。人际交往,不妨少一点功利心,不要把朋友的朋友看成人脉来交往,把他们当成取之不竭的资源,交往动机不纯,感情往往难以长久,彼此还是要多些尊重、理解。
生活中,我们都需要朋友。朋友多了,会有朋友的朋友,还会有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朋友圈壮大了,生活会热闹很多。如果说朋友交往有相处秘籍,那么我会说,是真诚。
(周恒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