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维宣(部分图由广东省博物馆提供)
2024年的农历新年,是甲辰龙年。龙作为一种承载着人们神奇想象的动物,在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无数传说。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最痴迷的“龙”应当就是恐龙了。围绕着这些古老的生物,形成了庞大的文化生态圈。那么,在广州哪里可以觅得这些“龙”的真迹?它们又有哪些特殊之处呢?
三大恐龙“镇馆之宝”
收藏在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中
广州地区“真·恐龙化石”收藏最丰富的博物馆是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馆中有三大“镇馆之宝”,化石完整度非常高,是今天人们研究恐龙时代的珍贵自然资料。
一是梅杜莎角龙。白垩纪晚期,现今的美国蒙大拿州曾是恐龙聚居的地方。霸王龙、角龙、鸭嘴龙等经常出没于此地的湿地和沼泽中。梅杜莎角龙最早在1994年被发掘,还没有命名就在1998年被送到日本福冈县立博物馆了。后来,第二件梅杜莎角龙化石出现了,并被确认为角龙家族中开角龙亚科最古老的成员,2010年正式定名。2011-2012年间,第三具梅杜莎角龙化石出现,就是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的这一具。
二是异特龙。在距今约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恐龙族群日渐繁盛,重量级的蜥脚类恐龙出没于森林里,肉食性恐龙之一的异特龙则是当时活跃的猎手。异特龙因《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广为大众所知。而对于古生物研究者来说,因为它的化石很早就被发现了,而且在北美洲发掘的数量不少,所以是研究最透彻的恐龙之一。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中的异特龙是在美国怀俄明州被发掘,属于脆弱异特龙种。“脆弱”并不是表示其骨头脆弱,而是指脊椎骨轻盈,使其整体显得矫健灵敏。
三是埃德蒙顿龙。埃德蒙顿龙是白垩纪晚期的植食性恐龙,它以化石发现地区的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顿市来命名。埃德蒙顿龙身形庞大,喙部又宽又扁,像现在的鸭子,属于鸭嘴龙科。作为植食性的恐龙,扁平宽大的鸭子嘴具有非常高的进食效率,能够将一些较坚硬的松柏类或蕨类植物切割下来,吞进嘴里的树叶马上会被口腔中的牙齿进行咀嚼加工。埃德蒙顿龙的牙齿数量可达上千颗,非常惊人。因为吃得多、吃得粗糙,它年纪轻轻就会掉牙齿,但掉落后还可以重新长出来,终生换牙,永远保持一口好牙,可真让人羡慕。
鱼龙 翼龙 蛇颈龙 到底是不是恐龙
在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中,还有一具磷矿翼龙化石。实际上从古生物分类的角度来说,翼龙、鱼龙、蛇颈龙等很多“龙”,并不算是“恐龙”。从三叠纪到白垩纪,爬行动物种类丰富,陆地上恐龙称霸,海洋里生活着鱼龙、沧龙、蛇颈龙等,以及可以在空中飞翔的翼龙。翼龙是恐龙的近亲,是第一种飞向蓝天的脊椎动物。
磷矿翼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化石发现于摩洛哥,体形巨大,身高可达2.7米,展翅宽度可达7米。如此巨大的双翼,让古生物学家对翼龙的飞行能力产生了质疑,有的认为,翼龙不如鸟类轻盈,因此无法长距离、长时间地飞行,另一些观点认为,翼龙双翼的骨架是空心的,因此翼龙不仅能飞,还可以俯冲捕猎。翼龙长长的喙部虽然没有牙齿,但边缘很锋利,可以帮助翼龙捕捉鱼类为食。
至于鱼龙,大家可以到广东省博物馆的自然展区中去寻找。这里展示的鱼龙化石相当完整,很好地表现出了它们的真实形态。它们有的体型庞大,有的则和今天人们看到的海豚大小差不多。其中一具鱼龙化石腹部位置还能看到几具小鱼龙的化石,可见是一位鱼龙妈妈。
广州也是恐龙蛋化石发现地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广州其实也是恐龙蛋化石的发现地。广州地区在距今约9000万年至7000万年的白垩纪晚期,恐龙活动曾相当活跃。1976年与1998年,广州在白鹤洞和中山五路都发现过恐龙蛋化石。白鹤洞发现的恐龙蛋就收藏在广东省博物馆里。2020年到2021年之间,化石爱好者、中学生倪子杰在广州市几个建筑工地陆续发现了一批恐龙蛋壳化石碎片,这些化石随后捐赠给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它们分别来自番禺区广州南站、天河区金融城、荔湾区喜鹊路等地点,可能是伤齿龙和窃蛋龙的蛋。
越秀山上的广州博物馆仲元图书馆展区“地球历史与生命演化”展览中,有众多恐龙等古代爬行动物的化石和相关资料。如多具保存完整、形态生动的贵州龙化石。这里还有鹦鹉嘴龙骨骼化石,这种龙头骨短,宽而高,吻尖,具角质喙,向下弯曲,很像鹦鹉的嘴,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