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人才驱动:
培育未来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
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
如何培养出能够引领未来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广东高等教育界一边实践一边思考。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进一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聚焦到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认为,一方面要加强基础学科的教育,促进交叉培养,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另一方面,要深化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在研究生培养践行“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双重使命。
目前,中山大学正着力加强综合性、基础性、交叉性学科平台建设,建立了面向国家和地方需求的综合研究平台和智库(如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等),与科技领军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与国家和地方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这些平台和举措一方面为学者发展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提供了有效和重要支撑,另一方面又发挥着育人功能,让学生能尽早接触和开展前沿科学与未来技术研究。
“企业家的摇篮”“工程师的摇篮”“新能源汽车界黄埔军校”……这一个个称呼,是人们送给华南理工大学自主培养人才的一顶顶“桂冠”。作为广东高校“双子星”中的其中一颗,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和广州国际校区建设双轮驱动,初步走出了一条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子。
“为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学校刚刚出台了《华南理工大学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行动方案》,从项目、师资、机制等方面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的有组织培养。”谈及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张立群信心满满。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校长邢锋看来,暨大的使命是以“侨”作为学校的立校之本和兴校之源,坚持“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全方位人才和智力支撑。
邢锋特别提到,学校将加强对学科交叉和多领域联合攻关的战略引领与政策支撑,重点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和集聚力量实施有组织科研,聚焦广东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在网络空间安全、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赛道”上挖掘学科交叉新增长点,开展从基础到应用的贯通式研究,为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回看过去45年,广东、广州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列,在经历传统产业快速发展、形成较大经济体量之后,现在又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前列。”赵宇亮表示,那就是投资于教育、投资于人才,投资于科技,以获得高质量高技术,新知识新产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速提升科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