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珠三角不到2个多小时车程的“中国围楼文化之乡”——韶关市始兴县的崇山峻岭间,有许多和欧洲中世纪古堡一样的古老建筑——始兴围楼。这些充满幻想和浪漫主义气息的巨大建筑物,既有古代中原坞堡的建筑遗风,又带有粤赣等地客家古堡建筑风格。这些古老围楼凝聚着客家先民从中原远赴粤北“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历史印记。它们有的耗尽几代人的万贯家财、有的穷极无数匠人的巧思妙想、有的更是家族无数人用愚公移山般“造寸土得寸境”苦心构建而成。始兴人就这样将历史封缄在古围的砖瓦泥梁中,无言诉说着烙印在寸瓦寸砾中的经年古事和文化流转。
近年来,始兴创新多元地进行活化与传承,让曾经“养在深闺”的古老围楼接连“出圈”,走出了一条让文化遗存链接社会大众、融入现代语境、实现活化传承的特色之路。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全媒体卜瑜 通讯员卢燕明、雷茜(署名除外)
围楼之“美”
以文铸魂 长围“蝶变”
走进罗坝镇燎原村,一座巨大的长方形围屋静静矗立在稻田中。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长围两侧相互对称,经过特殊处理的木头,牢牢地将这个占地面积达3265.6平方米的庞然大物固定在地上。每层楼有28间房,木头与木头、房间与房间之间一一对称,是典型的围中有围、村中有村的结构。
随着春节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村里不少在外工作、求学的人们又回来了。“小时候我就经常在这里玩。今年回来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长围里竟然有这么高水准的展览。”从广州务工返乡的谢女士带着孩子,久久流连于长围中正在展出的“书写大地·万象始兴”展览。此刻,古老的楼内焕发出别样的生机。现代的绘画和书法作品为古老的建筑注入了鲜明的时代元素。画作色彩斑斓,既有抽象的线条与色块,也有具象的人物与风景。它们在围楼的古老背景下,显得格外醒目,如同古老的星空下绽放的现代烟火。艺术展策划总监倪宽告诉记者:“展览分为三个单元,通过‘院派书风’、‘相印心心’陶印展、装置艺术等展览以及‘地域文化+自然环境+艺术+科技’的结合,带动乡村的生态再造,让自然环境、乡村社会、文化和生态效益共融共生。”“艺术乡建是文化振兴的一部分,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核心工作之一。”
不久前,一场美育赋能乡村实践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也在长围举行。学者们普遍认为,美育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诸如围楼里的画展、时装秀,不仅能够提升村民的审美素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同时也能为乡村的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倪宽表示:“这些艺术作品所传递的美学理念和创意思想,为村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引导村民发现身边的美好,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这些艺术作品也启发了村民们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将自己的创意融入乡村建设中,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围楼之“红”
发出“永不消逝的电波” 正能量成“大流量”
走进始兴县沈所镇沈北村,一座高耸的堡垒式建筑,在远处青山的衬托下显得十分雄伟。这就是建于1830年的红围。原名为“奠安”围的它,为何被称为红围?一是因为它的墙壁用河卵石、青砖和红砂的砂浆砌成,整体呈红色;二是因为红围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省委机关的所在地,因此也被称为“红色指挥所”。
始兴从包括红围在内的丰厚红色文化富矿中深挖尘封的记忆、感人的细节,丰满红色文化血肉。一度尘封的红色故事,在这片热土上次第“出圈”。据当地党史部门考证,1940年7月,当时的中共广东省委机关秘密迁至红围。红围建筑共有96间房子,一至三层都有当地老百姓居住,中共广东省委机关设在四层与五层的楼房里。当时的省委书记张文彬和机关人员住四楼,省委电台设在五楼。1941年春,中共粤北省委机关由红围迁往韶关五里亭,省委电台于当年6月从南雄迁入红围。红围成为省委电台驻地,直到“粤北省委”事件发生。省委电台在红围近一年里发送电报100多次,使粤北省委与各级党组织保持紧密联系,为开展敌后斗争起到关键作用。
一段段尘封的历史,一个个口耳相传的故事,带着历史的余温,再次汇聚起磅礴厚重的红色力量。如今,红围不仅成为首批省级党员教育基地,同时也被列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始兴县整合多方力量,创新多种路径,推动红色文化创新性发展和红色资源创造性转化。如用“红围+文旅”让红色品牌价值彰显。该县以红围为中心,把省委地下交通站日新小学、外营保卫战革命遗址等串联起来,打造了一条红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
围楼之“奇”
惊艳百千年时光的匠心
在始兴这片粤北罕见的小平原中,有历史记载的围楼共有500多座,至今保存较好的有249座。围楼数量之多、类型之丰富、特色之鲜明在全国罕见。
始兴围楼之“大”,莫过于隘子镇的满堂客家大围。围内多达9厅、12院、28天井、777房间,享有“岭南第一大围”“粤北第一民宅”的美誉。漫步其中,高墙暖阳、静谧闲适,仿佛一不小心穿过一个古老的门洞,就能找到那个童年时向往的“桃花源”。
始兴围楼之“细”,在水田坝细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座“迷你围楼”是始兴围楼中占地面积最少、高度最矮、规模最小的围楼。5层高9米的它,占地面积仅有16.96平方米,令人咋舌。
始兴围楼之“谜”,莫过于栋护晴岚围附近的棋盘围楼,住在里面的人像棋盘上的棋子上下左右行走自如,可以连续在几幢房子间行动自如。但如果外人进来了,就犹如走进了一间庞大的迷宫寸步难行。
观察
或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近年来,始兴县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成果共享”的围楼认养文物保护机制,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对围楼进行保护、利用及维修,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围楼本体保护修缮、旅游文创开发、文化传承发展等围楼保护利用全过程。目前有47座围楼得到修缮保护。
该县积极探索活化利用新模式,对已被认养的围楼,要求业主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同时鼓励、扶持业主把围楼修缮与当地农庄、温泉、古村落、生态农业等资源开发结合起来,打造成客栈、土菜馆、民俗文化中心、风度书房等场馆,建设集生态休闲、民俗风情、特色美食为一体的现代旅游新景点,串点成线推出具有始兴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对未被“认养”的围楼,始兴正在探索由县一级政府先行流转,进行统一保护。对于价值较高的围楼,始兴加大了围楼周边环境整治,优化围楼认养环境,建设一批活化利用精品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然后通过招商引资和转包认养等形式,将围楼转由社会资本实行保护性开发,推动围楼认养“活起来”。
到2028年,该县将至少对30处文物和围楼进行活化利用。同时,将推进满堂围5A级景区、红围3A级景区创建,确立龙头品牌,示范带动该县围楼活化利用,持续推动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最终,将筹划文物和围楼活化利用的长期工作目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始兴县委书记华关表示,今年始兴将启动实施“新时代围楼复兴计划”,进一步健全围楼保护长效机制,“一围一策”开展活化利用,推动围楼周边多元业态发展,让始兴围楼焕发新生机、绽放新光彩。
【记者手记】
庭院深深,纸短情长
始兴围楼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们气势恢宏、坚韧不屈的物质存在上,更体现在它们所蕴含的客家人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精神上。一幢幢围楼象征着一个个古老家族的团结与凝聚。在传统的客家社会中,家族是最主要的社会单位之一。一幢围楼往往聚集着同一个家族的人。不管身在何处,古围里走出来的子孙后代,虽沧海桑田却自强不息,虽历经艰难却勇于开拓。这种家国天下的团结与凝聚,正是始兴围楼所承载的重要人文精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