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博览周刊·阅读

首部被“立”上话剧舞台的作品《索爱》首演收官

张欣:观众是现实生活的参与者和讨论者

张素芹

本文字数:2648

《索爱》剧照

张欣

  1月21日下午,广州话剧艺术中心2024开年大戏、原创情感心理话剧《索爱》首轮演出在十三号剧院圆满收官。该剧特邀著名作家张欣担任编剧,也是张欣的作品首次被“立”上话剧舞台。

  “观众和读者是有门槛的。以往读者和观众通常只是单纯的接受方,现在则是共同的审视方,是现实生活的参与者和讨论者。”在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张欣表示,“我们必须面对内心深处的纠结与伤痛。”对于作品的“城市感觉”,一直以来都在书写广州这座城市的张欣表示:城市感觉不是外在的酷炫,而是内在的观念——广州多元的城市文化和务实的精神。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素芹

  图/主办方

  观众和读者是有门槛的

  《索爱》最早是一个电影文学剧本,有感于一些社会现象,张欣觉得值得讨论。“我是一个新现实主义作家。生活中看到了很多关于这个话题的故事——离婚了,有人愤愤不平并不是因为钱,有人掉着眼泪但还是对和前任所生的孩子爱不起来……生命中有缺失的孩子,在生活中一定会有所表现。这就是一个有价值的文学话题。”

  张欣说:“索爱,就是要回爱。当下一些人对于情感——友谊、亲情、爱情似乎并不在意,以至于爱无能,爱无力。”但在张欣看来,作家不能跟着现实跑,她同时也不想总是以自己驾轻就熟的方式写作,于是,就有了电影文学剧本《索爱》。后来,广州话剧艺术中心立项创排话剧《索爱》,就改成了话剧剧本。

  《索爱》的戏剧性很强,是来自灵魂的发问。最初,广话有主创表示“怕观众看不懂”。但在张欣看来,任何一种情感都有可能不被某些人理解,但只要付出真心,总能被别人理解。

  “我写作的一个出发点——是把读者当对手。”张欣表示,“我认为观众和读者是有门槛的,我对读者也有审美要求。以往读者和观众通常只是单纯的接受方,现在不是,是共同的审视方,是对现实生活的参与者和讨论者。只要写到位,只要演到位,读者和观众就一定能理解。”

  “文艺创作中,从头好到尾是可以的,但我对这样的创作是怀疑的,我们生活中所有的人和事,都是如此完美吗?”在张欣看来,《索爱》中没有明确的“坏人”,“做到文学的平衡很重要——合理化,真实化,承认人是有弱点的,把人性中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讲出来。”

  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有B面,如果只是符号性的人物,观众和读者的内心也会“打叉叉”。《索爱》最后,站在“审判台”上的是初照,她回忆当年,承认自己的不完美,而这样的不完美,反而让儿子初英华觉得可爱可亲。“我偏爱这种平实的审美。”张欣说,“这部作品说到了观众内心一些难以说清的东西,我们也必须面对内心深处的纠结与伤痛。”

  “人生都是有缺陷和不完美的。”从该剧首演后观众的反馈来看,观众的“代入感”也应验了张欣的看法——中年母亲说,父母的婚姻不应该影响到对孩子的爱;年轻的观众说,这部戏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能让人更好地面对生活。

  作品被改编,从来不探班

  张欣的作品很多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其中,宋春丽、孙红雷等主演的电视剧《浮华背后》,濮存昕主演的电影《伴你到黎明》,李亚鹏、李小冉主演的电视剧《为爱结婚》,马伊琍主演的电视剧《锁春记》……这些影视剧均改编自张欣的同名小说,深受好评。

  《索爱》是张欣的作品首次被搬上话剧舞台。早年在部队文工团,张欣是创作员,对话剧、歌剧都不陌生。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张欣也经常会去看北京人艺的保留剧目,有些剧目不只看一遍。“话剧这种艺术形式,很有氛围感。话剧是我的文学启蒙,它独特的表现力对我后来的写作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部队转业后,张欣主要写小说。在她看来,“小说是手工业,我一个人就能完成。话剧、影视则是工业,需要很多人一起合作。”

  “我熟悉话剧的规律,写到一定的时候,就会想写自己最喜欢的。”张欣说,“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中,话剧会直接影响到你,你会从中得到启发。这样的写作很有意义,我之前一直有心写话剧,可惜没有环境和机会。这次创排《索爱》,和王筱頔导演可谓一拍即合。”

  虽然有如此多的作品被成功改编,但是张欣说,“我从来不探班,剧本我给出来了,剩下的就是导演的二创了。”

  此前,张欣曾看过王筱頔导演的《林则徐》,表示“很受震撼”。张欣说,“王导对作品的理解不单一,不追求花好月圆。我曾有困惑,《索爱》中,初照那么恨陈泥,他死了,她对他还有爱吗?王导秒回:有。她对人的理解是立体的。”

  这一次与广话合作,张欣来到剧院围读剧本。“好的创作氛围一定要聊本子,无论是话剧还是影视剧。”

  “在广话,感觉大家在一起,有集体创作的氛围,有很认真的态度。”张欣感动于他们对话剧的坚持,“氛围很真诚,围读剧本时,有演员直接说,我就是单亲家庭长大的,但我不缺爱。没有对职业的热爱,不会这么赤诚相见。”

  张欣阐释剧本、分析人物,“演员们不明白的地方,我一一给他们讲。创作的氛围最可贵——要勇于怀疑,对生活要有自己的认识,这样呈现出来的东西,才能被别人接受。”

  围读剧本后,直到1月12日《索爱》首演,张欣才再度去广话。张欣打了个比喻,“我的剧本是毛坯房,最终的舞台呈现是大家可以舒适入住的房子,好的作品是慢慢成长的,要靠大家一起用心。”

  在张欣看来,“广话一直在探索,虽处小巷中,但在大院里看到那么多剧目的海报,就能感受到他们的追求和热爱。只要热爱,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番不一样的景象。”

  真正的城市感觉是观念

  著名评论家雷达曾如此评价张欣,“最早找到文学上当今城市感觉的人之一”“把当今文学中的城市感觉和城市生活提到一个艺术的高度”。

  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张欣就一直在书写着广州这座城市中的人生故事,她总能敏锐地把握住现代女性所面临的压力和困惑。话剧《索爱》的故事发生地,主要也是广州。

  相对于乡村文学,城市文学出现得较晚。张欣表示:“文学中的城市感觉并不是海鲜、豪车、时尚衣着这些外在的东西,真正的城市感觉是观念。广州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各种风潮也是最早吹到这里。所以广州的城市观念立体而丰富,不是外在多炫,而是实实在在、毫不掩饰自己的追求——比如,《索爱》中两年没考上大学的陈可渡直接对老板初照说,我就是要上夜校多学一些知识,我就是要炒更赚多一份钱。”

  在张欣的笔下,城市感觉绝不是仅仅因为故事的发生地是广州,而是作品中氤氲的广州城市文化和精神。

  “都市感也是时代感。”张欣说,“不再单一是20世纪90年代爆款电视剧中的刘慧芳了,《索爱》中的一众角色,他们的思想和思维以及人生态度,都是很现代的。”

  正如观众所反馈,“《索爱》的气质很现代。没有沉溺于家长里短的一些纠葛,从布景、舞台到人物关系的处理都是简洁明快的,比较符合当下人的审美。”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博览周刊·阅读 A16张欣:观众是现实生活的参与者和讨论者 张素芹2024-01-22 2 2024年01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