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谢英君
78岁的黄杞全早忘了天空的颜色,3岁失明的他孑然一身在黑夜中走过了70多年,但他说,自己能想象到光明的感觉——“暖的,甜的”。
“暖”来自上周五组织的一场爱心义卖,清空了他900多个手工竹篮;“甜”来自腊八粥和榴莲酥,当天随4000多元货款一起送上门。
在东莞企石镇,这个奇特的“春节传统”已延续了10年:每年腊月,由企石志愿者协会牵头,为这位盲眼老人的手工竹篮举办爱心义卖,这是为了守护他的心愿——“希望我对别人有用”。这些年来,6000多个竹篮已卖遍全莞。
小镇“春节传统”:为视障老人举办爱心义卖
昨天的义卖取消了。手工竹篮的义卖活动原定于12日、14日两天举行,但900多个手工竹篮在义卖活动首日半天就卖光了。企石镇敬老院副院长、企石志愿者协会会长姚锦柱和同事们一周来的连轴转总算有了回报。
当天上午8时,东莞企石综合市场,“爱心竹篮义卖”的“招牌”为一个临时摊位带来了喜气与人气。货架上,巴掌大小的竹篮透着新绿与清香,它们织纹清晰、做工扎实。用不着多叫卖,买的人都识货,知道这出自“励志爷爷”黄杞全之手,抢购者众。
这场义卖在当地已成为“春节传统”。事情缘起于2014年中秋节期间,姚锦柱到企石博夏村探望低保户黄杞全。老人3岁因病失明,一生未婚,独居在家,所幸生性乐观开朗,与姚锦柱是忘年交。
但在那天,黄杞全脸上没了笑容。一问才知,原来有年糕店在年初订了一千来个竹篮,不料店老板当年出了车祸结束生意,“竹篮不需要了”,老人说着说着,泪水从深陷的眼窝涌出。姚锦柱知道,黄杞全喜欢编竹篮——一般送给乡邻做小礼物,若有人上门花三五块钱买一个,他能高兴一整天。为了赶“大单”,老人起早贪黑忙了一整年,谁料这批竹篮竟然滞销。
姚锦柱当即决定组织爱心义卖。在众多爱心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姚锦柱顺利对接了3个渠道:买来送业主的楼盘、用来做道具的影楼、买来做果篮的餐饮店,最后千余个竹篮全数卖出。次年,竹篮义卖安排在春节前举行,这个“春节传统”至今已有10年。
热情高涨:有市民一口气帮衬500余个竹篮
本月12日的义卖是历年最火的一次。眼下正是做年糕的时节,竹篮是传统器具,春节前更是嫁娶旺季,喜糖喜果也要配新篮。在企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下,活动由企石志愿者协会、企石镇社会工作服务站、东莞好人志愿服务队企石镇文明风尚分队联合开展,这次更是轻车熟路。
企石市民黄阿珍(化名)一口气买走了518个竹篮。她说,自家是卖年糕的,赶巧头天晚上听朋友说义卖活动,一见竹篮就为之叹服——竹篮竟如此精巧结实,她说明年还要再帮衬。
义卖现场,不少市民问候黄杞全的近况,志愿者和社工们笑着回答:“爷爷安好,说要向大家说声谢谢!”
今年的爱心竹篮义卖一共收款4680元,姚锦柱和伙伴们换成百元钞,送到视障爷爷黄杞全的家中,“惊喜”还包括四袋榴莲酥、一件新外套、八宝粥和交通安全福袋。榴莲酥是姚锦柱买的手信,后者则来自热心市民和同行的东莞交警企石大队民警。
“好开心、好暖、好甜。”黄杞全说,他小口抿着榴莲酥,好像舍不得咽下。姚锦柱笑了:“别舍不得吃,多着呢!” 老人点点头,咬了大一口,大家都乐了。
婉拒“怜悯”:老人想做对别人有用的人
黄杞全家中墙上的证书,昭示着看似柔弱的老人是命运的强者——获评“东莞最美人物”,被企石授予“秋枫老人”称号,在企石秋枫文化节上展露竹器编织技艺……
他说,自己爱编竹篮,眼睛看不见,就用手指“摸索”成品的每条竹篾,分辨其走向和弯折,最后无师自通。家里和后巷竹林的每个角落他都辨位分明,每年一千多个竹篮从取材到完工基本都是自己搞定。
柔弱的老人也有脾性。这些年来,他始终坚持“竹篮要卖给真正需要的人”。2014年,姚锦柱组织了爱心企业家去探访老人,有一位老板娘提出要将1000个竹篮都全买了。黄杞全问“买这么多是真有用,还是仅仅因为可怜我?”得到“其实用不上”的回答后,老人婉言谢绝。
“我不想让自己的劳动白费”,黄杞全解释:“我想让自己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11年来,老人的心愿被当地政府部门和热心人士小心翼翼地“守护”:通过每年组织的爱心义卖,让他可以凭手艺补贴家用。每个月,老人还有低保金、残疾人救助金和养老金,政府安排的居家养老服务隔日上门。记者看到,黄杞全家中进行了适老化改造,阁楼装了扶手,阳台装了护栏,门口还有环形晾衣架。黄杞全的生活简单而衣食足。
临别时,姚锦柱拉着老人的手说,过几天再来换春联。老人笑了:好啊,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