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观察
近日,电视剧《繁花》正式收官,人们对上海的城市地理及人文历史的关注度不断攀升。从城市街道到影视基地,从美食店到美术馆……众多市民和游客沉浸式“打卡”,掀起上海文旅的新热潮。(1月11日《半月谈》)
现在的上海黄河路,到底有多火?过去一段时间,上海city walk多集中武康路、淮海路一带,但随着《繁花》的开播,黄河路成为近期最热门的人流集聚地。“黄河路堵上了”;剧中至真园原型的苔圣园酒家迎来了无数市民游客的拍照打卡;剧中取景地之一的和平饭店,订房、订餐热线已被打爆……在《繁花》热播的影响下,剧中人物的“海派生活”,引得无数观众打卡效仿。甚至有人在社交平台发布了《繁花》版上海旅游攻略,在一路逛吃中“寻味”原著印记。
《繁花》的成功离不开制作的匠心。“王家卫电视剧首秀”,是不少人前期关注这部作品的原因之一。作为视听语言创作的内容表达,电视剧与电影看似同气连枝,实则各有不同。《繁花》将大荧幕工艺融入电视剧叙事,随着故事铺陈,让观众看到名导换了赛道仍能风采依然。与此同时,剧作人物的呈现离不开演员的二次创作。大量上海本地演员举手投足间的上海习惯、谈笑风生中的上海腔调,将海派文化的独特气质认真“拿捏”。正是这样的真实刻画,才有了因为一句“朱家角的酱菜还有崇明的糕”,涵大隆酱园店在上午十点不到就人头攒动;因为一句“穿西装要人穿衣,不要衣穿人”,让宁波的西装裁缝生意火爆。
一部电视剧,引得观众入戏太深,从屏幕“烧”至线下、延伸到文旅消费,并不算什么稀奇事。湖南省的张家界、吉林省的长白山、重庆市的鹅岭二厂,都曾因相关文艺作品的出圈而迎来无数观众、读者的到访。不过,过往IP出圈对观众的吸引往往是打卡同款或是“取景地”留念。如何让IP故事形成长效,让观众在这座城市中感受本地文化,解锁更多IP之外的城市故事,或许正是不少“出圈”城市的“破局”方向。
一方面,要跟紧IP热度,在现有内容上作延伸。当前,《繁花》取景地餐厅已经推出高级定制繁花奇妙体验套餐,“宝总泡饭”“排骨年糕”等同款饮食已经走进了年轻人的外卖订单。“汪小姐同款蝴蝶酥”“宝总同款西装”……除了在衣食住行的商品销售中擦亮IP品牌,也可借鉴迪士尼、环球影城等运营模式,将《繁花》剧组拍摄基地打造成特色影视乐园,探索“影视+文旅”的新载体。另一方面,要拓展IP产品,善于“无中生有”。比如,坐落在英国伦敦贝克街的“221B号”福尔摩斯博物馆、“国王十字火车站”上打造的《哈利·波特》系列同款站台,都是基于文艺作品中虚拟创作进行的现实还原,以此加深作品的真实性,这些都可参考。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如何更大限度地将IP用好、用活,还值得深度挖潜。 (刘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