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 通讯员穗环宣
新年伊始,广州20个新建成的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正式投入使用。与常规的噪声监测不同,这些站点的设备首次配备了声源识别模块,能够自动识别出虫鸣鸟叫、人为活动等不同的声音“密码”,广州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声源识别溯源功能全覆盖的城市。
自动识别虫鸣鸟叫、人为活动
此前的声环境监测主要以手工监测为主,而且只能监测声音有多少分贝、是否超标。但是什么声源超标、超标的声源在哪里,并不能立即发现。
昨日,记者看到放在草坪上的声音模拟器发出“啾啾啾”的声音,很快一旁的大屏上就会显示出“鸟”,分贝是67.2;再发出“呱呱呱”的声音,大屏则显示“蛙”,分贝是57.1;再有“哐哐哐”的声音时,大屏会显示“敲击声”,分贝则是68.7……
广州全市新建成的20个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和这个示范点一样,都配备了噪声监测、气象、视频、4a类站(点)的车流量监测等基础单元,同时增备了声源识别溯源系统。声源识别溯源系统基于深度学习的复杂环境自然声源智能识别技术,针对自然环境噪声特性,通过对信号的变换和处理,可以获取信号中的关键信息密码。
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的建成,对于“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例如,工地的噪声,我们可以通过声源识别溯源系统判断是一个敲击声,还是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这样对于噪声污染治理能更有针对性、更精准。”广州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中心高级工程师李列波说。
声音“密码”的识别又是如何实现的呢?李列波介绍,该声源识别溯源系统具有百万级的高质量典型噪声源数据库,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和海量自然声数据进行模型训练,能实现多种不同类型的自然声信号辨识;自动识别出环境中的虫鸣鸟叫等自然声及人为活动声等6大类共15小类的特征声源,识别准确率达到 85%以上。
均位于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
根据生态环境部《关于加强噪声监测工作的意见》要求,广州在2023年底全面完成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并实现监测数据联网传输;率先建成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声源识别自动监测网络,实现了声功能区声源识别和溯源功能,是全国第一个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声源识别溯源功能全覆盖的城市。
全市20个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的点位如何布局?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广州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划定460个有效网格点位开展噪声普查监测,在此基础上选定40个备选点位进行24小时连续监测,持续开展监测数据代表性和站点建设可行性综合分析评估,经市、省及国家三级评审、审核,确定了20个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所选站(点)均位于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周边200米范围内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噪声敏感建筑物密集,经济、生活活动活跃,能真实反映广州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