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GA9版:东莞新闻

校地共建 三年巨变

广东医科大学举全校之力,推动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迎来飞跃

汪万里

本文字数:3424

手术机器人在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

  文/汪万里

  2020年12月29日,东莞市政府副市长黎军和广东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志嵘郑重签约,开启了双方携手将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建设成为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的崭新篇章、全新征程。

  三年来,校地共建为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插上腾飞的翅膀”,广东医科大学举全校之力,使医院在人才队伍、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医疗救治等各方面大步跨越,取得了过去不敢想象的丰硕成果。

  更令人欣喜的是,再过10多天,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引进的国际先进的治疗恶性肿瘤的医用直线加速器将投入运营;再过几个月,辅助医生检查和发现重大疑难病症的“火眼金睛”PET-CT也将正式启用。

  站在三年的关键节点上,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发展的时机不容错失,发展脚步不容停歇,必须速度再快一点,效率再高一点,争取2025年底前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

  优秀人才汇聚而来

  回顾三年的历程,邵义明教授心里有一本清晰的账。作为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院长,他时常在思考,“还有什么举措能加快推进工作,好对得起市委、市政府对我们的厚爱,撑得起大学对我们的定位。”

  而在同行看来,短短三年,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成为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后,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最为显著。过去,医疗人才流失严重,高层次人才招不来、留不住,是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不得不面对的最大难题。大学进来后,这种局面被彻底改变了。

  广东医科大学视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为“亲儿子”,给予100个大学编制,医院随即用精诚济世的情怀和求贤若渴的决心,推行“头雁计划”“百人计划”,建立“引、培、服”全链条全闭环管理机制,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

  初步统计显示,校地共建三年,医院累计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185名,占比13.24%;现有博士175人,比三年前增长57.3倍;通过大学资源引入101名双聘专家,为医院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东莞不少公立医院迫切希望招引高层次医疗人才,但苦于无法提供大学的平台。校地共建为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带来的人才,成为医院发展最为宝贵、不可替代、难以估量的财富。

  科研创新成果丰硕

  2023年3月,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知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赖天文博士受大学委派到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工作。2023年12月,赖天文团队的重要研究成果登上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自然通讯》是Nature发行的子刊,是全球82本国际公认的、能够衡量机构、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产出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顶级期刊之一,能登上《自然通讯》可见其含金量之高。

  科研能力不足一直是许多公立医院无法弥补的短板,校地共建则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三年前,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建院多年仅有2篇SCI论文;校地共建三年,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发表SCI论文220篇,其中,中科院二区及以上论文134篇,影响因子总和1303.675,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05.7。

  科研产出有一定的滞后性,细数这220篇SCI论文在三年中的分布:2021年14篇、2022年68篇、2023年138篇——也就是说,绝大部分SCI论文是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的,校地共建对科研创新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

  校地共建三年,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实现了东莞医疗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零的突破”,各类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这没有大学加持是无法做到的。

  救治能力突飞猛进

  优秀人才汇聚带来的另一个明显效应,是医疗救治能力和水平的突飞猛进。校地共建以来,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累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53项,在重大医疗技术方面屡获突破,填补区域乃至整个东莞的多项空白。

  2023年1月,售价近1500万元的手术机器人在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进入临床验证使用;2023年8月,其成功取得“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手术机器人)”配置证,正式投入使用,这是东莞医疗机构装备的第一台手术机器人。

  2023年12月8日,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郝少才博士团队取得突破性进展,顺利完成东莞首例机器人辅助下脑深部电极植入(DBS)手术,为一名从宁夏远道而来的73岁患者成功安装上了“大脑起搏器”。

  从东莞第一台机器人手术、第一例ECMO下支气管支架置入术,到医院首例肿瘤冷冻消融术、首例人工肝技术、首例孙氏手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首例完全腹腔镜下减孔远端胃癌根治术背后,是一个个得救的生命。

  就在2023年,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成功抢救了一例心脏破裂和一例颈动脉断裂的重症患者;脊柱外科快速发展,开展了许多过去从未开展过的手术……医院急危重症的救治能力得到越来越多患者赞许。

  等到直线加速器和PET-CT启用,其救治范围和能力势必又有新突破、再上新台阶。

  学科体系日渐完善

  学科建设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医院内涵建设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校地共建对医院创建省市乃至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的帮助非常大,这也是很多医院在进行校地共建时比较迫切的需求。

  校地共建前,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只有2个市临床重点专科;校地共建三年,医院新增11个省市临床重点专科,其中,整形外科、中医经典科获评省临床重点专科,重症医学科、康复医学科、普通外科、中医经典科、中医肛肠病学科、老年病科、中药学、中医护理学、心血管内科、急诊科获评市临床重点专科,助产医学获评市临床特色专科。

  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确定了“一急一慢”两个学科群体系(急危重症救治、慢病健康管理)的发展定位,并据此对整个医院学科体系进行重塑和完善,构建了25个大临床中心、68个临床专科、27个医技专科、23个教研室、38个共享护理单元。

  对任何一家大型综合医院而言,急危重症救治是打基础的,没有这个支撑其他专科就无法发展,有了支撑之后,医院必须走特色化之路,“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消化疾病、呼吸疾病、神经疾病、传统中医诊治方面已经在群众心目中形成口碑了。”

  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党委书记董勇表示,接下来,医院要重点打造的是肿瘤综合防治,这是任何一个大型综合医院都不会放弃的阵地,“有市委、市政府关心厚爱,有市卫生健康局坚强领导,有大学做后盾,我们争取在这方面实现弯道超车。”

  辐射带动责无旁贷

  作为东莞五大区域中心医院之一,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还承担着区域内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诊治,支援片区内其他公立医院和社卫服务机构组建医联体,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重任。对此,广东医科大学大力支持。

  日前,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办公会已经审议通过由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牵头,组建东南部新型健康医联体。校地共建的作用将由此扩大辐射面,提升影响力,从而加快东莞镇街公立医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

  实际上,过去三年,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专家已经下沉坐诊20多次,联合义诊27次,远程DR会诊841次。凤岗医院院长王志雄感触最深,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的帮扶指导,为其提高危急重症抢救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董勇也说,“建设新型健康医联体不是为了吸走镇街医院的病人,而是为了提升整个片区的救治能力,使各家医院都能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他盼望大学带给的健康福利,也能让周边医院和群众享受到。

  面对医院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场景,邵义明和董勇没有满足,追求永无止境,他们心里更多的是焦虑,两人常常夜不能寐。董勇说,他经常思考医院的未来,他有更远大的梦想,盼望将医院带向更辽阔的天地。

  就在前几天举行的校地共建联席会议上,广东医科大学领导明确提出,要跟市内、省内、国内真正的高水平医院比,要有更大的作为。

  专题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东莞新闻 DGA9校地共建 三年巨变 汪万里2024-01-03 2 2024年01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