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本版
  • 往期
  • 分享
  • 客户端
十二月 2023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第A4版:评论

被“没收”的课间,如何还?

陈文杰

本文字数:780

  课间十分钟是很多中小学生最开心的一段时间,也是很多成年人关于童年的美好回忆。如今,有些学校却给课间十分钟念起“紧箍咒”。不许出教室、活动受限……本该“动”起来的孩子被“圈”在了教室。(12月29日《中国青年报》)

  “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要变‘老’了。”虽然这首歌的原意是指父母,但如今用来形容“消失”的课间十分钟,却也传神地唱出了部分学生、家长的“心声”。何为年轻?就是要有活力、有冲劲。尤记得自己的学生时代,毫不夸张地说,课间十分钟是可以用来完成一节篮球比赛的。可谁又能想到,如今年纪轻轻的中小学生,却提前体验到养老生活——被“安排”在拥挤的教室里,别说下操场投篮了,恐怕连练习空气投篮也成奢望。此情此景,既讽刺又心酸。

  课间时间为何被学校“没收”了?或有人说,学校也有“苦衷”。课间活动有磕碰很正常,可怎么处理“磕碰后”的权责边界,眼下仍未明晰。但在舆论场上,学校因是管理主体,往往容易陷入“背全锅”的境地,需承担“无限”责任。如此一来,学校自然会趋利避害、提前躲锅——与其怕学生出事、怕家长找事,不如“关”着最省事。

  权责不清是现实窘境,但因噎废食,则显得有些反应过度。说到底,还是“一刀切”管理、懒政心理作祟。而且,如此作为,不仅违反了相关规定,更有违教育之道——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以身作则才是最佳示范。

  课间十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却也承载着我们年少时无数的快乐——它或是上完“头疼课”后的松一口气,或有结伴三两好友打闹玩耍时的默契,而这些无疑都是我们青春里的小确幸。而被“没收”的小确幸,如何还?关键还是要凝聚共识。比如,搞清楚学校与家长分别“怕什么”,才能更好地明晰权责、形成合力。不妨探索建立公平适度的校园安全责任分摊机制,同时加强家校联动,共同加强对孩子安全教育。做到责任明确、安全有序,课间十分钟方可“回归”。   (陈文杰)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评论 A4被“没收”的课间,如何还? 陈文杰2023-12-30 2 2023年12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