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卜松竹 部分图由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提供
清晨,温煦的阳光逐散了前几日的寒冷,在新河浦的小楼间投下漂亮的光影。
一个个中西合璧的小阳台、玻璃窗沿着街巷蜿蜒开去,院墙内跳出的几枝簕杜鹃丛中,有一种羊城冬日特有的明朗。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就在恤孤院路和培正一横路相交的小小十字路口上。按照门牌号来说,是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3号。一个不太大的广场,一座两层的主展馆,加上一座办公用楼,以及广场上的一面镌刻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和“全中国国民革命者联合起来”字样的赭红色石墙,和石墙下透过钢化玻璃清晰可见的建筑基址,构成了一幅庄严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十来个着装时尚的年轻人,在相邻的逵园优美的大门前拍下一张合影,互相簇拥着转到广场的方向:“再来一张!”
渐渐地,小广场更加热闹起来。参观者从周边的各条小路中陆陆续续地冒出来,从纪念馆大门进入馆内,或自由行,或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走入一段历史的时空。
如此热闹的景象,今天看来已是寻常。不过有老街坊说,前些年这里如果不是偶尔通过的公交车和私家车,“宁静仿如几十年前。”这座位居城央,藏身于老居民区内的红色史迹,走过了无数个与广州的人间烟火气相伴的日夜。它的成长轨迹,是红色史迹与广州相伴相生的记录,也是红色资源如何融入城市肌理,如何真正为公众提供文化价值的一个范例。
已成为广州人最为熟知的红色文化“打卡点”之一
1923年4月,中共中央从上海迁驻广州。同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三大)在广州东山恤孤院后街31号(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
在九天的会议中,来自全国的约40位代表通过了13个文件决议,大会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确定了与国民党进行合作的统一战线的方针。中共三大后,共产党人积极推动国民党改组,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以广州为中心,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汇集,开创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中华大地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因此,中共三大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创建时期进入大革命时期的里程碑式的重要会议。大会正式确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有力推动党和革命力量迅速壮大,推动党从比较狭小的圈子走向更广阔的政治舞台,成为党建设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新起点。
1938年,日军飞机轰炸广州,三大会址建筑被毁无存。1972年,经缜密调查,会址大致位置被确定。1979年12月,会址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月,经考古发现会址建筑墙基,确定会址准确位置。2013年3月,会址遗址与周边的春园、逵园、简园一道,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7月1日,尘封了83年的中共三大会址终于以纪念馆的形式亮相,由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管理。2019年,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以下简称三大纪念馆)独立建制,并在2020年启动了改扩建工程,于次年6月20日竣工重新开馆。纪念馆还下辖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春园,以及杨匏安旧居。如今,这里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全国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国家级4A景区,广东省、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广州市党员教育基地……是广州人最为熟知的红色文化“打卡点”之一。
精细化管理 高品质运行
广州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拥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14处、各类红色旅游资源619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6个,红色文化资源位居全国前列。而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所在的越秀区,更是红色资源聚集之地。虽然中共三大会址的意义非凡,但要让它变成老百姓喜闻乐见、游客慕名而来的“红色景点”,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从改扩建工程时起,我们就提出了‘高品质展陈、高品质讲解、高品质环境’的要求,”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馆长朱海仁说,“出发点就是基于受众视角,深入考虑观众的体验和需求。”
展陈是纪念馆的重中之重。“从改扩建工程到展陈设计,有一个理念可能特别重要,或许也能对将来的博物馆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就是注意展厅空间的规划,”朱海仁说,“有时候要舍得‘做减法’。”
三大纪念馆面积不大,上下两层也就1000平方米左右,设计之初,想放进基本陈列的内容非常多,“想尽可能地展现有关党史的、知识性的内容。”相应地,展厅布局也比较复杂,“展线弯弯曲曲地有些绕”。但经过深思熟虑后,朱海仁他们还是觉得,需要让展线比较简单、明快,让参观者有足够的空间,有比较清晰的参观线路,“空间上的疏朗会给人一种轻松的心情,如果进来像走迷宫,可能对参观体验有影响。”所以在后续的调整中减少了一些陈列内容,“拉直”了部分展线。同时增加了部分非常重要的展品,比如从荷兰复制回来的有关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一批相关资料,以及三大会址没有被炸毁之前的航拍照片等,内容上反而更加丰富了。
二是注重打造空间的节奏感。朱海仁说:“节奏感怎么出来?虽然展厅不大,但是我们非常用心地去打造序厅、38位代表墙、一二楼上下楼梯的空间、‘共识1923’多媒体展项、‘理想之光不灭’视频展项、尾厅等几处空间。尤其是序厅,这么小的展厅我们还是腾出了非常宽敞的空间,事实验证使用频率很高,仪式感也非常强。”又比如38位代表墙那里,原来计划还要做一个沙盘,斟酌后感觉对陈列主题算不上锦上添花,反而影响了整体的空间氛围,也果断去掉了。还有二楼“共识1923”那里,周围展板上就是三大的九天会程和通过的13个文件决议,结合多媒体的动态展现,三大代表们当时激烈争论、反复研讨的沉浸式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而且观众也不需要辗转腾挪,几步之间就能对三大的过程和成果了然于心。
借助序厅和广场空间,室内的主体陈列又和广场上的三大会址遗迹的露明展示部分自然连接起来,并通过非常流畅的动线把观众引导到一街之隔的、当年帮助确定了三大会址准确位置的“定位点”逵园,以及稍南边的春园。室内和室外、不同展区和相关史迹点之间,共同构成了富有韵律感、沉浸感和仪式感的立体空间。
同时,以高品质的环境、服务配合高品质的展陈。除了整洁之外,就如绿化,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选用不同的花草。又如讲解,从讲解员的招聘、培训、考核,到服装的配色、配饰,再到讲解词的精心打磨和动态调整,都经过精心设计。
以研究为驱动 以传播为导向
“弘扬革命文化,守正是根本,创新是关键,根基在研究。”朱海仁说,中共三大会址革命文物与其所承载的革命事件及相关人物、文献,共同构成中共三大红色资源体系。
2020年,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加挂中共三大研究中心牌子,联合党史部门、科研机构、高校等专业力量,促进学术研究,深挖红色资源。朱海仁说,纪念馆的研究首要考虑服务于纪念馆的主责主业,围绕着基本陈列、宣教推广等工作的需要来展开,“所以首先是要把中共三大的历史、文物研究清楚,进一步扩展到大革命的历史、三大代表生平的研究等,由近及远逐步开展。另一方面也根据每年馆内要做什么展览、什么宣教活动,开展相关的主题研究,或者进行一些前瞻性的研究规划。”
据介绍,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三大研究中心联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经历数年通力协作,在今年中共三大召开100周年之际完成编纂出版《中共三大历史文献资料汇编》(简称《汇编》)。《汇编》共80余万字,是目前有关中共三大专题篇幅最多、范围最广、内容最全的历史文献资料汇编。馆方还将陆续推出《中共三大会址专项调查资料汇编》《中共三大历史图录》《中共三大研究》《理想之光——中共三大代表文粹》等成果。并根据新发现的20世纪30年代广州东山航拍照片、《谭延闿日记》相关记载等新材料,综合研究,不断强化对中共三大会址革命文物的认识。
此外,馆方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微信公众号上开辟“研究”专栏,发表中共三大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还通过举办新书发布会、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向社会各界宣传推广介绍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被用于馆方宣传教育、陈列展览、文物保护等各项工作,让各界人士尤其是普通公众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共三大相关历史。
拓展文物空间 强化保护利用
“春园26号作为革命文物的重要拓展,今年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朱海仁说,这将让纪念馆的空间格局进一步扩展,同时也将更加有利于这处红色史迹的整体保护利用。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本体包括中共三大会址、春园(22号、24号、26号)、逵园、简园。春园是中共三大历史和大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是重要的红色文化遗址,春园22号、24号、26号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春园26号曾是鲍罗庭、加伦等的居所。其居住期间,孙中山和廖仲恺等国民党要员,中共党员周恩来、梁复然(燃)、陈式熹、李甫等曾经到春园从事活动。
近两年,在使用管理过程中,馆方发现春园26号由于年久失修及自然因素等影响,屋面、楼板、墙体、地面等均存在不同程度损坏,建筑本体亟待修缮保护。为逐步恢复春园的完整性,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市文广旅局的领导下,馆方于2023年5月圆满完成春园26号项目收购工作。
朱海仁说,目前馆方正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要求展开春园26号的修缮保护利用工作,启动了修缮申报,并同步对春园24号、26号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消防系统进行完善升级。预计于2023年完成春园26号的历史资料搜集、展陈布局和设计规划,于2024年完成布展施工并对外开放。春园26号未来计划设立筹备中共三大与共产国际、联共(布)的相关主题展览,运用数字化技术,打造沉浸式观展互动空间,并配套设立三大讲堂,定期邀请党史专家授课。
对于春园26号,馆方的理念是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用“绣花功夫”让百年建筑焕发“新生”。朱海仁介绍,文物部门的一些老专家早在1972年就提出希望把春园的几栋楼都统一收回来,恢复春园的整体面貌,一直到2006年才真正实现了第一步,把春园24号收回来,做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基本陈列,“今年春园26号的收回算是完成了第二步,也希望22号尽早收回,恢复20世纪20年代春园的整体面貌。春园28号虽然是20世纪30年代建的,而且可能在80年代改建过,但如果有可能收回的话,将令整个春园的格局更加完整,更加有利于文物的保护、呈现与利用。”
品牌化运营 融合化发展
要让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让红色资源真正走入观众内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的生活。
朱海仁介绍,近来,馆方以“中共三大”红色资源为主体,通过研学教育、专题展览、学术会议、文创开发、纪录片、系列微视频、数字化体验等多种形式,令“中共三大”红色文化品牌更加凸显。如着力打造“点燃理想之光”“奋进信仰之路”红色教育品牌,推出“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真理的曙光”等青少年研学活动,打造中共三大主题实景课堂“红盒子进百校”;结合重大时间节点,推出《中国这十年》《真理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人民的胜利》《宋庆龄与国共合作》等专题展览;拍摄《中共三大历史文献纪录片》,开发《信念如炬》《百年相望》系列微视频;结合革命文物、纪念馆建筑提炼中共三大红色文化元素,进行纪念馆标识系统设计和“三大”系列文创品开发;结合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首批试点单位建设,以中共三大会址革命文物和会议场景为题材,开发数字化复原建模AR元宇宙虚拟体验活动,等等。下一步,还将开设“三大”讲堂、“三大”红色文化数字体验馆等。
“在吸引观众走进纪念馆的同时,我们十分注重让纪念馆走向社会,走入社区,走融合化发展的道路。”朱海仁说。
经常坐3路公交车的人们对“开往中共三大会址的3路车”一定不陌生。这趟主题公交车车身以火热的“红”为主色调,配上清新的天蓝色,图案上融入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建筑外观和广府元素,给人以朝气蓬勃、和平美好的愉悦感。映入眼帘的“广州1923中共三大召开”“一起出发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等字样简洁庄重,铿锵豪迈的革命激情扑面而来。车厢内更是图文并茂,全程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仿如看了一部广州革命往事的老电影。
而在横穿广州市区的珠江上,也有一艘“广州红”主题船。一楼客舱前区用中共三大会址造型——特色拱门以及复古桌椅等模拟当时“三大”代表们开会场景,后区通过复古餐桌及会场布置模拟当时中共中央机关“春园”场景,船舱四周展览框和窗帘结合图文精彩地介绍10个广州革命旧址。
这些结合了交通的客流资源与红色资源优势,将党史学习教育和城市形象推广着眼在人们出行的细微处,把讲好红色故事融入大众的现实生活中的方式,打破了纪念馆的边界,变静态参观为动态展示,让红色文化成为城市中的流动风景线。
除了“海陆空立体宣传”,三大纪念馆也面向公众手机端需求,开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抖音、B站等多种宣传平台;联合文艺院团创作出品了广播剧《广州1923》、大型舞台话剧《春园·1923》;以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部队、进企业、进乡村的方式,开展“三大百年”百场巡展;为了进一步发挥场馆作为红色文化龙头的辐射引领作用,馆方根据所在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的特点,以“中共三大”历史题材开发红色剧本游“前往南方的号召”,将中共三大会址与周边的逵园、简园、柏园、馨园等百年洋楼进行串联互动。
接下来,馆方将依托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以街区内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与周边社区和产业资源等相联系,深化区域内融合发展,形成以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为红色龙头的标识性红色文化街区,与周边历史文化资源共同打造红色印记体验段,展示红色革命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