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明
秋长,这个地处惠州和深圳交界处的小镇,因盛产吉他而闻名业界。高峰时,秋长镇(现为街道)拥有数百家吉他制造企业,从业人员数万人,出货量占据全球市场份额20%(尤克里里60%)以上,也曾经创下60万元一把的拍卖天价。然而,近年来,在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世界“吉他之乡”秋长面临产业发展的考验——吉他企业外迁、从业人员离开、销售量下滑、企业的一些发展规划受阻……在此背景下,当地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努力从不同的路径,迈向共同的目标:探索吉他制造+文化产业。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开展实地调查,记录这个国内唯一有望冲刺吉他文化高地的发展之路。
低调开局 连创辉煌
走在大街上,秋长处处都弥漫着吉他文化的氛围:搬运吉他原材料的车辆络绎不绝,一栋栋生产吉他的厂房紧密相连……
很难想象,这个隶属惠州市惠阳区的秋长街道,以户籍人口4万左右的体量,孕育了大小近百家吉他生产企业。全球高端吉他产品,秋长三分天下有其一。当地业内人士对于曾经创下的辉煌历历在目,倍感荣光。上个世纪90年代秋长镇第一家吉他企业诞生,短短十余年时间,吉他制造企业迅速扩张到300家左右,从业人员数万人,出货量占据全球市场份额20%以上,尤克里里更是占比达到60%。在2016年的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上,一把标价599999元的纯手工打造吉他被神秘买家买走,创下至今无人打破的天价,而这把吉他的生产厂家就在惠阳秋长。
“大量吉他企业招工做贴牌生产,上下游企业快速向惠阳聚集,形成‘三步一店、五步一厂’的发展态势,秋长从此与吉他结下不解之缘,也逐渐带动了片区群众对于吉他音乐的热爱。”惠阳区吉他行业协会执行会长阎伟告诉记者,放眼全国,惠阳地区可能是吉他音乐普及率最高的区域。
高光时刻,惠阳尤其是在淡水、秋长两镇(街道),不少青少年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吉他的弹奏技巧。记者在采访中随机询问当地居民有关吉他的话题,大部分时候都能得到较为专业的回答。秋长人阿红告诉记者,从小看见身边人学吉他,自己也坚持学习了一段时间。现在,他利用业余时间在酒吧驻唱。“我身边的人和家庭都懂点音乐,绝大多数熟人都会弹吉他。”他告诉记者。
以秋长为中心的惠阳区逐渐成为中国吉他产业集聚区,最高峰时吉他产量约占全国40%以上、占全球五分之一,尤克里里(小吉他)的销量更是占全球80%。在很长的时期,吉他产业不仅是惠阳文化产业支柱,也成为惠州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飞速发展 瓶颈渐显
经历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秋长吉他不得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业界人士认为,成本、人才、贸易量的变化,使得秋长吉他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在制造环节,国内招商引资竞争激烈,秋长吉他企业不断外迁;贸易方面,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出货量回落。企业数量的减少让秋长的吉他研发人员、生产人员不可避免地流失。
多位当地业界人士告诉记者,约从2018年开始,以秋长为主的惠阳吉他生产企业数量减少。如今,企业减少到不足一百家,从业人员从三万多人减少到不足一万人。“2016年左右,在惠阳常驻的外籍吉他研发技师和采购人员有数百人,目前只剩下不到一百人。”局外人感受不到一个行业式微引发的失落感,但是对于当地吉他产业链的人们来说,这种情况可谓锥心之痛。阎伟回忆说,以前很多知名音乐人常驻惠阳,有的来演出,有的联系业务,有的专门来感受吉他文化的风采。
惠阳区吉他行业协会副会长、德尚音乐董事长钟文辉透露了产业变迁的内外部因素。“招商引资的竞争,给了其他省份拥有后发优势的机会,他们利用土地成本低廉、高额补贴的优势挖走了大量的吉他企业。其次,秋长吉他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缺乏长远发展目光和抗风险能力弱也是原因之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吉他生产企业负责人透露,秋长吉他在近年的发展中放缓脚步,原因是多方面的。毋庸讳言,厂房租金、人力成本、政府直接补贴和出口退税几个方面,其他一些地方给出了更好的条件。
业界人士告诉记者,在整个惠阳,据税务机构统计,目前吉他产值大约为三四个亿,税收估计一个亿左右。阎伟等人透露,企业外迁影响最大的是制造环节,但是贸易还是主要在广深和惠阳,相当一部分秋长出去的吉他企业,仍然将成品放在惠阳售卖。
业界人士分析认为,吉他企业之间也缺乏协调发展和战略眼光。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前几年,当地政府决定打造吉他产业园,将原本污染突出、噪音明显的吉他生产企业集中动员进园区,这本是保持良好环境、降低企业成本的有益尝试,最后也以失败告终。
应对:求新求变 转型拓空间
吉他生产企业数量减少,存量企业规模化发展速度减缓,对秋长的吉他产业发展带来隐忧。
阎伟等业界人士认为,秋长吉他存在不少优势,如果思路得当,发展空间还很广阔。目前,吉他高端产品生产制造企业大多留在秋长。虽面临挑战,但吉他企业并没有停下求新求变的脚步。阎伟说,一些同行在产品上实施与时俱进的升级与改进,造型上也更加迎合年轻人多元化、时尚化的需求。吉他制造企业德尚音乐、惠阳吉他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钟文辉认为,秋长吉他制造+文化的道路或许曲折,但是前途依然光明。
包括钟文辉在内的秋长吉他企业家,纷纷设计出自己的吉他制造+文化产业发展方案。在钟文辉出具给记者的“吉他智慧产业园建设方案”中,提出以吉他产业为基础,打造融合音乐文化、吉他工业游、音乐研学基地、乐器展览、音乐创作基地、音乐博物馆、音乐培训学院等延伸服务,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建设成中国流行音乐创意产业的示范基地。但是钟文辉坦言,这个想法只有得到政府的支持才有可能执行。
吉他行业协会执行会长阎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惠阳吉他的文化延伸产业链空间足够广阔,而文化的最终出路在于将秋长乃至惠阳打造成为吉他音乐文化制高点、以吉他音乐文化催生旅游行业的发展。“音乐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很明显,听音乐、学音乐、购买惠阳吉他作为纪念品,以吉他音乐为媒,促进旅游、培训、商贸、制造业三位一体的发展,这是最理想且可行的愿景。”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部门在吉他产业方面并没有止步不前,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界的愿望保持同步。早在2017年,惠阳制定出台了《惠阳区吉他小镇产业规划》(2018~2025年),提出依托惠阳现有吉他产业和吉他文化艺术基础,打造集吉他产业集聚区、艺术博览广场、音乐原始部落、文旅慢生活村落为一体的粤港澳大湾区音乐特色小镇,推动吉他制造向文化、艺术、音乐、工业旅游领域拓展延伸。惠阳区委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惠阳区将吉他产业发展纳入了“十四五”规划,近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成立“惠州市惠阳区吉他产业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委员会”,经银行发放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就达815万元,推动解决吉他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吉他荔枝文化艺术与吉他产业融合发展,为打造“中国吉他产业之都”“中国吉他文化艺术之都”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