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晚上,京剧演员兼法语老师、“00后”Ava,正致力于残障社群田野调查的研究生蓝熊,以及“我们的客厅”社群主理人老江,三人和他们的其他“共居”小伙伴在客厅里共享冬至晚餐,度过了又一个愉快的夜晚。这群人就像之前的每次聚会一样,一起吃饭、看电影、夜跑、组织学习沙龙……从彼此陌生到渐渐熟悉。继“独居”之后,如今“90后”“00后”们又开启了“共居共创”的崭新生活方式。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冯秋瑜
他开启“共居实验”
让陌生伙伴找到“特别的家”
Ava、蓝熊和老江之前并不认识,是老江的“实验”让大家走到一起。2023年4月1日,共居社区“我们的客厅”在深圳启动,发起人老江从某国企辞职后,开启了他设想中的“共居实验”。“如今大城市里的年轻人独居比例非常高,虽然独居给了个体最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但人们还可以重新选择结成社群。这时候人与人的社交就不是被动的,而是因为各自的主动选择,这样的连接将创造新的价值,我想在这个基础上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老江说。
“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合租,而是在共建一个社群。在这里,大家不论身份、地位、境遇或认同,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发起、组织或加入一场公共讨论、分享或是展出。”老江在该社区的“伙伴招募”中写道:“期待你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有过多年独立生活或与人共居的经验,懂得恰到好处的边界感。开放、真诚,文化包容,喜欢干净,不抗拒社交……你会有一群很nice的伙伴,可以在客厅一起玩游戏,也可以躺在懒人沙发上一起用投影看电影,一起夜跑。期待你不会太‘不着家’,乐意多参与到社区当中。期待你具有共创精神,愿意帮助这个新的社区成长。”
老江介绍,他会对每个申请入住的人进行面试,严格筛选小伙伴,没想到社区成员增长得很快,从最初一周内由8位成员组成的“我们的客厅1.0”发展到如今的30位成员,主要年龄在24岁~30岁之间,其中一半人曾留学海外,40%有硕士以上学历,职业类型以白领和自由职业者居多,也有留学生。
目前该社区的面积也扩充到了五套大房子,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其中最新版本的“我们的客厅5.0”是一套面积600多平米的四层别墅,有大院子、大露台和菜地。“这五个空间之间的距离都没有超过2公里,方便交流,前来参与社群活动的成员也超过700人。”
“00后”Ava入住该社区两个多月了,她对记者说:“生活在这样的社群里太开心了,室友们都很好,有做商务的,有做投资的,还有正在读书准备出国的。老江喜欢做饭,所以我们常常推开家门就有热腾腾的饭菜吃;也有好多室友有些小才艺,比如弹吉他、打鼓、唱歌等,周末我们就一起组乐队玩,客厅里也会定期邀请新朋友一起针对特定话题进行交流,我觉得收获很多。”
老江的专业是编导,因此,该社区最初的集体活动就是艺术电影放映,大家观看一些纪录片、小众电影后,由组织者进行一些解读和分享,参与者可以充分地交流。“这有点像一种半公共空间中的关系营造实验。”海归研究生蓝熊表示,他加入这个“共居空间”正是看中了其中的学习和交流属性。他和伙伴们探讨“城市无障碍”等公益话题,而像“大湾区创业”“AI与大数据沙龙”等话题也让他能够更好地开拓视野。
不仅如此,他们还对社区里的各个客厅入口和洗手间进行了一系列无障碍改造,方便使用轮椅的伙伴参加活动。
打破“信息茧房”
让不同领域年轻人“破圈”交流
老江介绍,“我们的客厅”是一个“老友记”式的城市共居空间。“我们希望打造一个比较好的居住氛围,室友间不再是毫无关联的点头之交,而是值得信任的伙伴甚至朋友,让青年人团结起来,营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希望在这个客厅汇聚多元的朋友,一起读书、生活、做无障碍公益等有意义的事情。”
半年多的时间里,老江和伙伴已经组织了上百场大大小小的活动。“每一个社区成员基本上都来过现场参加活动,或者一起吃过饭,这些链接让我们紧密相连。”实际上,老江一直在思考目前“原子化”社会结构下的生活。“在城市环境中,成千上万的人虽然居住生活近在咫尺,但原本的家族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均有所弱化。”此外,现在越来越多人依靠网络就可以远程工作,甚至边工作边旅行,然而远程工作也要有稳定的网络和办公条件,失去了“组织”的人也需要融入社会集体,需要与人群产生链接。
老江觉得,“深圳有着广大的年轻人基数,大家都有活跃的创造力和想法。但城市的‘精专化’让我们陷在圈子和‘信息茧房’里,而社群可以让人们喜欢聚在一起,互相学习与合作,一起‘破圈’交流,吸收更广泛的外部信息和资源。”
在该社区中,来自中山大学英语翻译专业的硕士Nancy就是一个可以“说走就走”的“数字游民”。她曾在某互联网企业教过英文,也在南非教过中文,如今正致力于中非之间的跨文化创业。“我最近做过最酷的一件事是一个人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待一个月,学会了享受孤独。如今在社群里生活,我希望创造允许孤独和真挚分享的趣味角落。”而一位前互联网公司技术开发者昊昊,目前则仍在科技行业继续创业,他也期待在这个新空间里能遇见更多有趣的朋友。
在共居中探求“自我”
获得更多生活的可能性
“通过共建的方式,可以让我们‘看到’有趣的人,也让自己被‘看见’,获得更多生活的可能性。”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深圳,目前在广州、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都开展了各类“集体生活实践”: 2022年6月1日,“706广州生活实验室”在长洲岛的一个共居空间接待了15位朋友,大家在一个拥有图书室、共享办公室和放映厅的公共空间里举办活动,有为了参加活动暂住一天的,有在广州“探索”居住一个月的,也有因为喜欢这个环境一直延期、最后还加入共建的朋友。
而在今年12月10日于上海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城市更新论坛”上发布的“2023中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中,上海的青年友好型社区“228街坊”位列其中。这里有价格实惠的社区食堂,小酒馆一到夜晚坐满了老街坊还有上班族,为了满足青年社交需求,每周定期的社群交友活动也十分丰富,这里同样在打造小而精的全年龄段人群交往“会客厅”。
就在近日,杭州、深圳、北京也开展了“48小时生活实验室”活动,邀请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一个实体空间内共同生活48个小时,体验集体做饭、集体居住,并且共同完成一份《青年人生活状态报告》,或是完成关于城市变迁的摄影集,一个剧本,策划一场话剧等,通过与他人“链接”来探求“自我”在这个世界的定位。
“社区是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是承载我们美好生活的重要空间。”最近,老江又收到了不少正向反馈,他告诉记者,这正是激励他做这个事情的热情所在。“希望与大家一同探索新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