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要闻

2023粤港澳大湾区学术研讨会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论坛在穗召开

大咖齐聚羊城建言献策
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叶作林、申卉

本文字数:3683

2023粤港澳大湾区学术研讨会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论坛现场

郑永年

王珺

杨开忠

江小涓

胡军

张振刚

王世福

  12月23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2023粤港澳大湾区学术研讨会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论坛在广州召开。著名学者和专家教授齐聚一堂,从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高水平开放、大湾区国际竞争力等角度思考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实践、新机遇、新使命,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贡献良策。

  据悉,论坛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华南理工大学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和广州等地的专家学者、市直机关单位代表、黄埔区直机关单位代表、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代表以及华南理工大学师生等近150人参加了会议。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叶金宝在致辞中指出,锚定“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社科界需要直面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强化广东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的重大命题,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凝聚力量。

  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鲍炜在致辞中表示,要进一步对标当前广州坚定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的定位,围绕市委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要求,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各新型智库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崔颂东表示,要结合大湾区和广东、广州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持续地推出系列高水平的智库成果,为推动大湾区和广东、广州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广州市黄埔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梅声洪介绍了近年来黄埔区在经济建设、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他表示,黄埔将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机遇,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黄埔样本。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麦均洪表示,华南理工大学始终立足广州、服务湾区,未来将继续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州高质量发展。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叶作林、申卉 见习记者赵越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郑永年:

  立足三大枢纽建设,提升广州国际竞争力

  “一个国家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还是如何跨越中等技术陷阱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围绕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国际竞争力这一主题作了分享。

  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州如何发力?郑永年比较了美国旧金山湾、纽约湾、日本东京湾建设的前沿经验,提出广州要建设三大枢纽——人才枢纽、科创枢纽、金融服务枢纽。“基础科研、科创人才、金融服务等生产要素的系统化,是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科创能力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他认为,要以基础科研、应用技术的转化、金融服务推动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广州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国际竞争力,把广州打造成基础科研、科创人才、金融服务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地。

  郑永年表示,在这个过程中要用系统性思考如何使生产要素更加系统化,“这是我们下一步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王珺:

  广州是“两链”融合的“排头兵”

  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珺提出,技术桥是创新链和产业链“两链”融合发展的结合点,通过技术桥连接起创新者和生产者,可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增强技术应用与服务能力,这一点,也是广州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王珺认为,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又是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在深化“两链”融合发展方面承担着非常重要的探路使命,扮演“排头兵”的角色。王珺解释,当前“四链”融合是重点,不过,金融链和人才链的融合必须以创新链和产业链为前提和基础,才能推动资金、人才等要素更有效地向创新链和产业链集聚,因此他首先关注“两链”融合。

  “广州新型研发机构数量众多,高校院所资源丰富,优质人才集聚,金融业发展良好,在产业基础、创新网络、研发基础、要素支撑等方面具有优势。”谈及广州的“两链”该如何融合,王珺认为,“破题之道”在于“三点”:一是开展投资多元化探索,增强面向市场的发展动力;二是集聚创新资源,组织开展技术应用研究与集成攻关;增强功能多样化设置,提升研发与生产的双向联动;三是推动研发网络化联动,扩展持续创新与服务生产的竞争力。

  杨开忠:

  推动大湾区加快向“绿智综合超级城市圈”转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杨开忠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如何迎接区域发展挑战的主题,结合空间组织形式和产业集群结构的新要求,提出利用绿色发展和人工智能相融相促的技术革命,全面加快向绿智综合超级城市圈转变,更好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和发展极。

  “粤港澳大湾区如今面临着新的挑战,比如,GDP和人均GDP如何再上一层楼,因此我提出要全面加快向绿智综合技术-经济范式超级城市圈转型的建议。”杨开忠说。

  这一转型该如何实现?杨开忠建议,要围绕全球人才发展中枢、世界科技创新中枢、世界金融中枢、全球运筹管理中枢建设,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全球资源配置中心,增强大湾区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要立足于城市更新、产业科技园区转型以及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建设,全面发展绿智综合偏向的创新综合体。

  江小涓:

  大湾区在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上具有竞争优势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国务院原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江小涓开宗明义地表示,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有两大基础。“一是全球化继续在深化并且有新的特征。二是以高水平开放来促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江小涓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的前沿地带,在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以技术创新获得了新的产业优势,光伏、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密集度高。

  “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依然是今后发展的重要动能。”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江小涓提出,在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下,粤港澳大湾区要抓住全球化的新机遇,立足产业参与全球水平分工新态势,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她认为,在坚持合作的同时,在“卡脖子”领域集中攻关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也不能放松。“我们自主创新水平越高,就能够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只有我们水平高,才能进入到全球最高层次的产业链中间去。”

  胡军: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高地

  “相对成熟的制造业腹地和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学创新中心的优势。”暨南大学原校长、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胡军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制造业基地,拥有完备的制造体系,产业链集群优势突出。因此,世界级制造集群仍然是粤港澳大湾区在未来的比较优势。

  胡军还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技术路线的变迁和新格局下外商投资的新取向两个方面阐释了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重要性。

  胡军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要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加快形成区域统一市场和产业协作体系;强化创新链源头供给,畅通技术转化通道;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激活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建设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高地。

  此外,胡军还重点强调了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中间人”这一角色的重要性。“这个中间人,在德国叫‘蜘蛛人’、在美国叫‘概念验证中心’,也可以是‘技术经纪人’,通过这样的‘中间人’,可以进一步疏导创新-产业的传导环节。”他说。

  张振刚:

  数字孪生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

  “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引领作用和数字孪生技术赋能作用,通过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和智能化升级,赋能千行百业,促进企业降本、提质、增效、减排,走新型工业化和绿色化发展的道路。”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广州数字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振刚认为数智赋能是一种具有引领性、颠覆性和创新性的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将极大地赋能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将预测未来、规划未来和重构未来产业。数字孪生技术将赋能千行百业在虚拟空间模拟,在物理空间制造,在社会空间增值,提升产业效能。

  针对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张振刚提出构筑“三四五”产业创新体系,即增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生态创新三大能力、构筑“孪生、创新、集群和交往”四维产业空间、建设“做大头部、做壮腰身、做深根基、做大底盘和做优生态”五层产业体系。

  王世福:

  搭建行政协调平台建设广州东部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王世福就广州东部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机会这一主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广州东部中心”是广州的“现代活力核”。如何建设广州东部?王世福提出,要搭建行政协调平台,构建高效的议事协调机制,重点协调用地、产业、交通与投融资等议题,实现黄埔与增城协同改革、协同创新、协同开放、协同发展的目标。

  同时,王世福建议,依托交通枢纽推动跨境贸易跨越式发展,依托海关政策创新加强对全球供应链高效流转提供有力保障,扩大黄埔综合保税区的跨境综合业务效能,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和创新力的新型国际化区域。此外,要锚固“城沿江、江通海”的生态格局,弘扬黄埔文化精神、彰显两江滨水新貌,建设高质量珠江滨水区,打造科创绿洲。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要闻 A4大咖齐聚羊城建言献策
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叶作林、申卉2023-12-25 2 2023年12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