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汪万里
日前,广东省卫健委公布2023年度广东省健康县(市、区)技术评估和复评结果,全省19个县(市、区)达到省级健康县(市、区)建设标准,被确认为“广东省健康县(市、区)”,东莞市长安镇位列其中。至此,东莞市33个镇街(园区)全部建成省级以上健康县区,率先实现健康县区全覆盖。
近年来,东莞全面推进健康县区建设,落实健康东莞行动,各镇街(园区)高度重视,将健康县区建设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围绕强化健康组织管理、完善健康政策、建设健康场所、营造健康文化、打造健康环境、培育健康人群等方面内容,以健康政策、品质医疗、绿美生态、低碳经济、健康教育为抓手,打造全镇域、全人群、全链条、全覆盖的优质健康环境,大力开展健康县区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和全民参与的健康促进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促进全民健康,推进健康东莞建设。
健康县区建设有政策和考核做保障
2014年至2018年,石龙镇和寮步镇先后入选全国健康县区试点项目,建成全国健康县区。2018年起,东莞全面启动并推进广东省健康县区建设;2021年建成广东省健康县区20个;2022年建成广东省健康县区10个;2023年,建成广东省健康县区1个。目前,东莞全市已建成全国健康县区2个,占全省18.18%;建成广东省健康县区33个(包含国家级)占全省32.04%;健康县区建成率达100%,提前两年实现健康县区全覆盖。
据悉,从2018年起,东莞市建立了一套支持健康优先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将健康县区和健康场所创建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推进健康东莞建设落地生根。先后发布了《“健康东莞”2030行动计划》《东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东莞市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中长期规划(2018—2025)》,把健康县区建设纳入全市镇街(园区)领导班子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考评内容,纳入全市“单打冠军”项目表彰,纳入每年度全市基公健康素养促进项目绩效评估。
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
东莞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构建健康科普“两库一机制”,打造健康教育云平台、农村文化礼堂、学校等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社区、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
持续探索校医结合、体医结合、厂医结合等模式,推动资源下沉。全国首创的“健康副厂长”工作模式,立足城市的特色,获得了第十一届广东省市直机关“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决赛“发展体质类项目”三等奖。
健康细胞在东莞随处可见
健康细胞是健康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已建成广东省健康促进单位1329个,其中健康促进机关222个,健康促进村/社区360个,健康促进医院83个,健康促进学校362个,健康促进企业221个,其他健康促进单位81个;广东省无烟单位2510个;广东省健康家庭162274个。
同时,东莞大力打造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等。目前,全市已建成镇级健康主题公园84个,健康步道113条,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场所/单位245个;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健康运动成为东莞市民的生活风尚。
同时,东莞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2018年至今,全市开展健康讲座及健康素养巡讲18008场,受益人群达171.08万多人次。活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全民万步健走、健康中国行、知识竞赛、定向越野、马拉松赛等。
东莞健康县区建设各具特色
石龙镇和寮步镇是东莞最早建成的全国健康县区,特色做法得到了全省和全国的充分肯定。寮步镇在全市首创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纳入“健康促进示范村(社区)”创建指标中,“健康促进示范村创建模式”荣获2015年广东省卫生计生宣传创新项目奖。2018年,石龙镇“乐安健”健康社区案例和健康家庭建设案例均被评为首批全国健康促进县区优秀实践案例。
企石镇在健康县区建设中重点关注“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企石镇上洞村被评为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也是东莞市首个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
横沥镇在健康县区建设中着力于青春健康教育,中标中国计生协2018年青春健康沟通之道家长培训项目,是当年全国15个中标城镇之一,全省唯一中标城镇。这个已经连续开展了5年的项目,为家长提供科学、准确的青春健康知识,帮助家长深入理解青少年的青春期,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2018年还中标中国计生协青春健康生命之舞项目,是广东省唯一中标项目点。截至目前共开展420场课程,直接受益学生1800人,宣传教育活动50多场,惠及校园学生超2万人次。
长安镇推动“绿道之城”项目建设,已建成茅洲河碧道、莲花湖绿道、铜鼓山连接蛇山绿道等总长80公里,将莲花山、长安公园、碧河园景观等品质工程串珠成链,为居民提供了便利的健康活动场所。
33个镇街(园区)各展特点和优势,将健康县区建设融入自身的发展,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增进全民健康、优化健康环境、建设健康文化等提供了强大驱动力。
2023年,东莞市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2.2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39.03%。